盡職盡責是指對自己所應承擔的職責、任務和使命的自覺意識,它要求你認清自己的位置,明確自己的責任,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社會、他人之間的關係。盡職盡責表現在實際工作中,就是表裏如一,言行一致;就是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就是講奉獻不講條件,找辦法不找借口;就是在主動做好分內工作的同時,還能對同事的工作給予不遺餘力的支持。
盡職盡責的員工是領導最倚重的員工。如果你能力一般,盡職盡責可以讓你身價百萬;如果你能力突出,盡職盡責可以將你帶向成功的頂峰。
許振超的身份很普通--一個普普通通的碼頭工人,許振超的工作很普通--一個普普通通的吊車司機,但他始終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因此也就業績突出、貢獻卓著。他創造的無論多大的船全部在10個小時之內完成作業的世界一流裝卸成績,連續刷新集裝箱單船裝卸作業的世界紀錄。
許振超最令人敬佩的是那種盡心盡力、盡職盡責的主人翁意識。從苦練“一鉤準”和“一鉤清”絕活到創造“無聲響操作法”,從“15分鍾排障”到“10小時完船保班”,無不蘊含著他強烈的責任心。
1974年,許振超進入青島港,成為一名碼頭工人。他操作的是當時最先進的起重機械--門機。許振超勤學苦練,7天就學會了開門機。然而,會開容易開好難。老司機開門機,鉤頭起吊平穩,鋼絲繩走的是“一條線”;到了許振超手裏,鉤頭卻穩不住,鋼絲繩直打晃。特別是礦石裝火車作業,一鉤貨放下,灑在車廂外的比裝進車廂內的還多。看到工人們忙著拿鐵鍬清理,許振超十分內疚。還有,礦石裝火車裝多了,工人要費不少勁扒去多的;裝少了,虧噸,貨主不幹。為了早日掌握這項技術,每次作業完畢,別人都休息了,許振超還留在門機裏練習停鉤、穩鉤。幾個月後,他開的門機鋼絲繩走起來“一條線”了,一鉤礦石吊起,穩穩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裝滿一車皮。這手“一鉤準”的絕活,很快就被大家傳開了。
一次,許振超幹散糧裝火車作業,發現糧食顆粒小,更易撒漏。他便在工作之餘,吊起滿滿一桶水,練習走鉤頭,直至練到鉤頭在行進過程中滴水不灑,再去裝散糧。果然,一抓鬥下去,從艙內到車內,平平穩穩,又一手絕活“一鉤清”練成了。因為許振超的活幹得幹淨利落,裝卸工人們的二次勞動強度大大減輕,誰都願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島港組建集裝箱公司,許振超當上了第一批橋吊司機。許振超又鑽研上了。橋吊作業有一個減速區,減速早了,裝卸效率下降;減速晚了,會影響貨物安全。於是,他帶上測試表反複測試,終於成功地將減速區調到最佳位置。調整前一台橋吊一小時吊14個箱子,調整後能吊近20個箱子,作業效率大大提高。
一次,一場大霧使整個碼頭的裝卸作業被迫停下,直到中午大霧仍然不散。貨輪的船長急忙找到許振超,請求他幫忙把集裝箱卸下來。原來,該貨輪裝載的全是冷藏箱,不巧這時供電電源發生故障,如果不及時搶卸,一旦冷藏箱內溫度升高,貨物就會變質,造成好幾百萬元的損失。
一台橋吊有十幾層樓那麼高,而集裝箱上起吊用的4個鎖孔每個不過一塊香皂大小。司機在40多米高的橋吊上,要讓重達幾十噸的吊具的4個爪準確地插入集裝箱的鎖孔中,好天氣操作起來都不容易,何況大霧彌漫。
藝高人膽大,許振超一咬牙答應了。他在船上、岸邊各安排了兩名經驗豐富的老司機,通過對講機隨時報告集裝箱的準確位置,自己登上橋吊,精心操作。隨著船上、岸邊清晰的報告聲,一個個集裝箱一鉤到位,順順利利地全卸了下來。許振超硬是憑著過硬的功夫、嫻熟的技巧,闖過了霧天作業禁區,為客戶挽回了巨額損失。
1991年,許振超當上了橋吊隊隊長。他在工作中發現,有60%的橋吊故障源於吊具,而吊具出現故障主要是由於起吊和落下時速度太快,吊具與集裝箱碰撞造成的。他認為,這樣操作不僅橋吊容易出故障,貨物也不安全,必須做到“無聲響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