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摸透辦公室潛規則,不做職場愣頭青(1)(2 / 3)

瞿敏執行方案的依據是:非故意損壞的要酌情懲罰,情節嚴重的要照價賠償。要說人家李嘉把投影儀弄壞的時候,那可是哭得梨花帶雨,在場的人都看見了,這怎麼也不能說是故意損壞、情節嚴重吧?所以,瞿敏就建議酌情懲罰。

事後,章總在追問瞿敏的方案時,還打著官腔問:“懲罰力度是不是不夠大?”瞿敏巧妙地陳述了上述的理由,章總沒有再說什麼,揮揮手讓瞿敏走了。不過,接下來的日子裏,兩位老總對瞿敏的態度都有了相當大的改觀,讓她感到身心特別的舒暢。

與那些白紙黑字、公眾認可的顯規則不同,潛規則恰如擺不上桌麵的小菜,從不會寫在告示板上,卻需要你心明眼亮地默默領悟,以避免接二連三的尷尬事發生在自己身上。

二、說話潛規則:小心禍從口出

在辦公室裏,舌頭惹出的風波實在是太多了。不負責任地背後瞎說,毫無根據地懷疑猜測,不經調查地輕信亂傳,東拉西扯的閑言碎語,都會讓你在不經意間觸碰到一些不可逾越的底線,為自己惹來禍端。

有些職場人士心裏總是藏不住話,一旦自己聽到什麼,看到什麼,就愛四處傳播。中國有句俗語叫“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許多是非往往就是因為多嘴多舌造成的。

1.不要喋喋不休地抱怨

在辦公室的局促空間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隻不過各人的處理方式不同。例如,有的人因為“英雄無用武之地”而苦惱;有的人因為工作不順心而焦慮;有的人為工作竭盡全力,但卻無法獲得領導的賞識,內心倍感鬱悶;有的人因為同事對自己的排斥和不合作頭疼不已;有的人因為工資收入太少而牢騷滿腹。

麵對這些苦惱,聰明的職場人士會查找原因,設法改善自己的處境,但不幸的是,很多職場人士都采用抱怨的方式來宣泄自己的煩惱,尋找心理上的平衡。在抱怨中,他們雖然得到了暫時的快感,卻留下了諸多的隱患,就像在給自己的職業前途埋地雷一樣。一旦哪天這些抱怨傳到領導的耳朵裏,對他們職業生涯的影響是非常不利的,因為沒有哪一個領導會喜歡愛抱怨的員工。

廖宇傑,重點大學畢業,現在卻待在家中,每個月隻拿400塊錢的生活費。

大學剛畢業,廖宇傑就在一家工廠裏找到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廠長很器重廖宇傑,他上班後不久,就被提拔當了部門經理;一年半後,他又被提拔當了廠長助理。

廖宇傑的個人能力很強,不過他有一個缺點,就是講話不太注意,喜歡發牢騷。這一點廠長早就有所耳聞,隻是覺得人無完人,隻要他能改正,還是可以重用的。

但是,自從做了廠長助理後,廖宇傑不僅沒有改掉自己的缺點,反而變本加厲,甚至當著廠長的麵抱怨不休。於是,廠長開始漸漸地冷落他,先是免去了他廠長助理的職務,後來又免去了他部門經理的職務。這樣一來,廖宇傑的牢騷就更多了,不但自己消極怠工,還影響別人做事,廠長考慮他還年輕,就讓他“內退”了。

如果廖宇傑能夠吸取教訓,以後不再發牢騷,應聘其他單位,會比繼續留在原單位更有前途。事實也是這樣,廖宇傑“內退”之後,又應聘了幾個單位,都被錄用了。剛開始,幾個單位的領導都很重視他,可是,他愛發牢騷的老毛病改不了,結果同樣是遭到了冷落,他受不了冷落,一氣之下就又不幹了。這不,他隻好早早地過起了“內退”生活。

在職場中,如果你想平步青雲,除了要有較強的個人能力外,還要有深厚的涵養,尤其是不能動不動就發牢騷、抱怨不休。要知道,辦公室不歡迎牢騷滿腹者,也沒有領導喜歡愛發牢騷、愛抱怨的“刺頭”下屬。

其實,那些在職場中取得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所謂的幸運之神的寵兒,反而隻是一些在平凡崗位上努力工作的普通員工。但是,與其他的職場人士有所不同的是,他們從來不抱怨單位、工作環境、領導、同事和工資待遇等,而是認真地把自己的工作幹好,最終通過努力證明自己的價值,從而得到提拔和重用。

與此相反,一些職場人士總是對自己抱有過高的期望,認為自己應該得到提拔和重用,應該得到更加豐厚的薪酬。相比職業發展空間、工作本身的意義、單位的文化氛圍、個人能力的提高等等,他們更加看重的是薪酬的高低,似乎薪酬成了他們衡量自己成功與否的惟一標準。一旦覺得自己的薪酬不高,他們就會不停地抱怨。他們忽略了一個基本的事實:薪酬的高低是和一個人的能力、智慧和勤奮等密切相關的。前通用CEO韋爾奇曾說:“員工希望擁有高薪,這是很正常的一種心理,但是起碼你先要告訴我支付你高薪的理由。”

那些為自己的職位和待遇抱怨不止的職場人士應該讀一讀齊瓦勃的故事,相信他們可以從中悟到高薪和高位不是發發牢騷就能得到的,而是需要過人的能力、智慧和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