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廖宇傑能夠吸取教訓,以他的能力,應聘其他單位,會比繼續留在原單位更有前途。事實也是這樣,廖宇傑“內退”之後,又應聘了一個單位,結果被錄用了。剛開始,這個單位的領導很器重他,可是他愛發牢騷的老毛病改不了,結果同樣遭到了冷落,而他受不了這種冷落,一氣之下就又不幹了。這不,他隻好早早地過起了“內退”生活。
十二、巧妙應對職場排擠
來自農村的王德偉剛進入職場的時候,可沒有今天這麼神氣。那個時候,同事們因為他土,常常瞧不起他,不僅拿話擠兌他,還惡作劇地捉弄他,而上司也總是無端地責罵他。可以說,那個時候,他在公司裏簡直就是活受罪,不僅心裏非常壓抑,而且得了輕度抑鬱症,總是失眠、心悸。但他越是抑鬱,大家越是排擠他,好像他的不優秀正證明了他的老土是根源,是應該受到攻擊的理由。
星期天是王德偉活下去的希望,都20多歲的人了,他卻總是像上學的小孩子一樣盼望著星期天的到來,因為星期天他要麼可以回家,要麼可以靜靜地值班。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王德偉有了孩子以後,才慢慢地消失。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他漸漸地成熟了,漸漸地城市化了,漸漸地懂得了如何為人處世。如今,他已經是這家公司的一個部門經理。
許多人都曾遭遇過職場排擠,那是一種來自領導、同事的排斥。一般來說,被排擠的人是受害者,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問題不是出自被排擠的人,而那些排擠者常常是出於維持舊有秩序的一種本能反應,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排擠對被排擠的人的危害,但對被排擠的人來說,卻是一種嚴重的精神折磨。而這種情況在各種性質、不同規模的單位裏都有可能發生。
從王德偉身上我們可以看出,職場排擠非常危險,它不但影響當事人的職業前途,而且會損害當事人的身心健康。職場排擠的征兆會從一些細節上反映出來,如果你恰恰就是被排擠的對象,而你又沒有覺察出這些細節上的異常,職場排擠就會逐步把你推向懸崖的邊緣。
如果有一天,你覺察出了一些細節上的變化--你的同事突然一改常態,不再對你友好,而是事事抱著不合作的態度,處處給你設難題,刁難你,出你的洋相,看你的笑話,你就得當心了。這些細節上的變化向你傳送著一個危險的信號,那就是同事在排擠你。
王龍原本是一名中學教師,後來因工作調動,成為一所鄉鎮小學的教師。在中學裏,管理比較規範,王龍已養成了輕易不請假、不隨便調課的習慣。但在這所鄉鎮小學裏,教師多在農村,家裏基本上都種著地,所以農忙時請假,那是很正常的現象。
王龍很不適應,因為在中學裏是不能隨便請假的,即使要請假,也要盡量選沒課的時候,調出的課以後要調回來。所以,他除了自己的課之外,一般不上別人的課,這在中學裏是對的,但在這所鄉鎮小學裏就不對了。
有一次,二年級的老師不在,校長安排王龍去照看,王龍很難理解:自己教的是五年級,為什麼要我去照看二年級的班呢?但他還是去了。當這種情況接連出現三次之後,王龍就不耐煩了,他開始和校長理論,結果連那個二年級的老師也得罪了。於是,在大家的心目中,他就成了一個脾氣不好、不易相處、不肯幫助人的人,大家都找一切機會攻擊他、挖苦他、孤立他。
校長的嗬斥以及同事的攻擊、挖苦、孤立,讓王龍感到非常苦惱,好在他是個堅強、樂觀的人,不太跟自己過不去,而且他誌向遠大,喜歡幹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沒有更多的時間去跟其他人糾纏,所以除了和大家的關係比較緊張以外,倒還沒有心理抑鬱、離職、自殺等更嚴重的後果出現。
被同事排擠,必然有其原因。王龍之所以會被同事排擠,一方麵可能是因為他自身的原因,從中學到小學任教後心理不平衡,在同事麵前表現得比較高傲,引起了同事的反感和孤立;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工作環境的變化讓他一時無法適應,造成與上司、同事的衝突,關係緊張。
以下幾種情況下,你有可能受到職場排擠:
第一,近來你升級連連,招來同事妒忌。
第二,你剛剛到單位上班,你有著令人羨慕的優越條件,包括高學曆、有背景、相貌出眾等。
第三,雇傭你的人在單位裏是個人人討厭的人物,所以你也受到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