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
“組長。”蘇立新圓圓的大眼睛裏布滿了血絲,紅得幾乎有點腫。
程徹也不管手髒,用手背抹他臉上的淚:“小蘇,我知道這麼想有點殘忍,可是現在麻木點會比較好,別仔細看,也別記多少個,就當你挖出來的不是人。”
“怎麼能這樣。”蘇立新茫然。
“可以的,別哭了,這事不是你的錯,快點去幹活,效率最重要。”
“哦!”蘇立新抽了抽鼻子,參與到另一邊去幫忙。
因為寫《蜀道難》的緣故,看過大量的描寫作戰官兵的新聞,有些讓我很鬱結,沉壓在胸不吐不快。
有一類常常看到,對象會是各種不同的軍種和番號,而內容通常是相似的,類似於:因為道路不通,後勤保障跟不上,我們的戰士在最初的多少多少小時內沒有喝過一滴水,沒有吃過一點糧食。
是的,我很心疼,可是心疼完了那些戰士們之後,我也很想問一下軍官們,壓縮餅幹三塊就可以勉強保證一個人一天的熱量,我不明白在明知道後勤補給一時不會跟上的時候,為什麼不在出發的時候就讓戰士隨身帶上食物?足可以支撐五天的幹糧也不會超過一公斤,完全可以負載。武警可能沒有這種預案,可是為什麼連一些野戰部隊也有這樣的報道?那麼真到打仗的時候,快反出擊,也這樣沒水沒糧的上路嗎?
看到烏蒙鐵軍用開水煮白菜,兩顆白菜的菜湯分給幾個連的戰士們喝,連鹽都沒有。鹽應該是野外生存最基本的配備,一個四百多人的部隊,去到一個交通斷絕的地方執行任務,領隊難道沒有設想過斷糧這種事嗎?
沒有辦法洗澡,沒有帶換洗的衣物,也沒幹淨的內衣,很多戰士的身上起了皮疹,內衣太髒了,索性脫掉,空殼的穿著迷彩服幹活。好吧,於是回到最初的準備上去,一整套迷彩服可能有點占地方,但是襪子和內衣體積並不大,於是在明知道洗澡這種事是奢望的情況下,為什麼不帶上幾套?
還有一個新聞,雖然是一個人的經曆,但是很典型,非常典型,似曾相識。
說的是一個小戰士他在小腸穿孔了三天之後還在堅持著救災的工作,直到他痛得暈倒在地被送往醫護隊大家才發現,他腹腔裏已經開始積水了。小腸穿孔是非常疼的,跟不打麻藥割闌尾至少不相伯仲,但是這種疼痛他堅持了三天,我不知道應該怎樣去形容這個戰士,我想,我佩服他,或者,應該說比佩服更好一點。
然而這整個的報道讓我很感慨,我想,如果我是那個師團的領導,我會表彰這個士兵,同時處分他的班長,我想這都是合理的。作為一個士兵,他很勇敢,堅強,吃苦耐勞,具有頑強的戰鬥精神,這值得表揚;而至於他的班長,他不夠關心自己手下的士兵,同時也沒有教育好自己的士兵,在遇到危險遇到困難的時候不是盲目的去拚作風,而是應該和上級溝通,聽從更科學的安排。
我發現我現在越來越不能為這樣的報道產生感動,董存瑞會舍身炸碉堡是因為他已經找不到別的可以支撐的東西,舍已為人這的確是偉大的,但是我們不應該去過分的宣傳那些不值得的,盲目的犧牲,因為這會造成一種誤導。
如果冷血務實一點去分析那個小戰士的例子,事實上假如他在三天前最初發現腹痛的時候就去找醫生治療,很可能他休息上幾天就可以再繼續參與救援行動,可是現在,他需要開刀,他甚至會占用一個直升機轉運傷員的名額。但是,我想這一切都不應該是那個小戰士的錯,而是我們主流輿論導向出了問題,我們需要英雄,大眾在片麵的追求著辛苦。
作風很重要,我們的戰士吃苦耐勞他們什麼都能挺過去,但是那並不代表著我們就有理由忽視對他們的人文關懷。
我們的戰士很辛苦,假如隻需要再想多一點點,就可以讓他們舒服一些,請不要避諱。我想,吃苦本身應該不是目的,我們隻是為了某項事業而不得不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