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15年以前,有人邀請塞繆爾斯曼爾斯給一所夜校的學員演講,該夜校位於英國北部一個小鎮裏,建立夜校的目的是使學員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夜校的情況如下:
寒冬臘月的晚上,為了相互交流知識,共同提高,兩三個身份地位很低微的男人想方設法碰麵。最初見麵的地點是在一個人住的農舍裏,隨著其他學員的不斷加入,不久小屋就變得擁擠不堪。當炎炎夏季到來的時候,學員們就到農舍外麵的花園裏休息;之後,學校就把授課地點也改到屋外的空地上,那是個用木板圍成的花園。老師為他們開設了算術課程,授課就在花園裏進行。當天公作美、夜深人靜時,還能看到許多年輕人在小屋周圍溜達,像一群蜜蜂交頭接耳;可是,突如其來的驟雨也會使他們四散開來,不歡而歸。
寒冷的冬夜正在逼近,此時學員的數量也大大增加,而農舍的屋子又根本無法容納這麼多人,他們該怎樣避寒呢?盡管絕大多年輕人隻能掙到相當低的周薪,他們還是決定冒著負債的危險租用一間屋子,經過打聽,他們發現了一套又大又髒的出租公寓,那座公寓曾經被用作臨時霍亂醫院,沒有人能發現那兒,因為人們都對它退避三舍,似乎災難的陰雲仍然籠罩著它。可是那些互相幫助的年輕人絲毫無懼,以每周很高的費用租下了那間病房,在裏麵點上燈,擱了幾張條凳和一張餐桌,然後就開始了冬季課程。不久,那兒就一片歡聲笑語。毫無疑問,課程可能非常粗糙而不完美。可是,學員們卻心滿意足。那些知道某些知識的人教另一些不懂的人,在提高別人的同時,也增長了自己的知識,不管怎樣,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式。於是,那些年輕人(其中也有成年人)繼續他們的學習,互相傳授閱讀與寫作、算術與地理,還有數學、化學和其他知識。
大約有100個年輕人湊到了一起,他們雄心勃勃,並渴望有人給他們授課,隨後,塞繆爾斯曼爾斯本人知道了此事。一部分人等待著他,為了塞繆爾斯曼爾斯給他們做個介紹性的演講,或者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就是“給他們講講”,他們謙虛地向塞繆爾斯曼爾斯介紹了自己的所作所為,同時提出了這一要求。塞繆爾斯曼爾斯不能不為他們表現出來的令人敬佩的“自己拯救自己”的精神所感動,盡管授課令人愉快,不過他沒有太多信心,但是他感到哪怕是誠摯地給他們隻言片語的鼓勵,也可能會意義非凡。在這一考慮下,他為他們做了多次演講:別人是怎麼做的,個人在多大程度上能為自己做些什麼,並且指出,在人的一生中,幸福生活主要而且必定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勤奮、自我修養、自我訓練和自律自製;但首先是靠誠實正直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這正是人類品行的閃光點。
沒有比這更老掉牙的忠告了,它們就像所羅門寓言一樣老套,或者至少也差不多。但就是這些老套的建議受到了歡迎。年輕人們在課堂上勤奮好學,在工作中努力勤奮,成年後,從事著不同的職業,其中許多人現在還走上了值得人們尊重而對社會有益的工作崗位。事隔多年,一天晚上,一位在玻璃廠工作,外表光鮮的年輕人來訪,年輕人說現在自己是公司人力主管,是一位成功人士;他高興而又感激地記起了以前塞繆爾斯曼爾斯給他們說過的那些肺腑之言,甚至把他的成功歸功於塞繆爾斯曼爾斯為激勵他們的精神所作的努力。這件事自然勾起了塞繆爾斯曼爾斯的回憶。
塞繆爾斯曼爾斯在這方麵的興趣一直被“自己拯救自己”這一主題所吸引,他習慣於從給那些年輕人的演講體會中做些記錄,有時在幾個小時的課堂後做筆記,記下閱讀、觀察和生活經曆的結果,因為他在構思與此相關的主題。在他早期的演講中,最突出的例子之一便是對機械師——史蒂芬遜的描述,此外,塞繆爾斯曼爾斯擁有描述史蒂芬遜先生生活、事業的特殊便利條件和機會誘使他一如既往地工作,直到最後出版他的自傳。現在這本書也是在相似的精神狀態下寫出來的,兩本書的由來基本相同。然而前麵所列的性格特征不必太過認真對待——隻是些概括而非長篇累牘的描述,在大多情況下,隻有一些顯著特點為人們所注意到;個人生活和國家常常把他們的關注和興趣聚焦在事情的經過。現在塞繆爾斯曼爾斯把這本書交給了讀者,希望書中的勤奮、堅韌和自我修養精神對讀者有所裨益和啟發,並希望大家感興趣。
1859年9月於倫敦
大衛M. 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