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非洲:尼基·奧本海默 (1)(2 / 2)

在他兒子的任期內,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大約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和俄羅斯的競爭給戴比爾斯造成很大的衝擊。亨利決定學其父的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於是鑽石銷售的惡性競爭又一次上演,而且曆時多年。當時未加工的粗鑽石每年大約有80億美元的市場,戴比爾斯的占有率一度被擠壓到45%。如果換作其他任何一家企業,這樣的全球占有率恐怕能夠滿足所有的野心了,但對戴比爾斯來說這個數字隻能意味著深重的危機。亨利迫於無奈,突破了原來銷售觀念中存有的鑽石高貴的藩籬,開始聲勢頗大地為戴比爾斯鑽石做廣告,擴大了市場,使鑽石成為中等收入階層也可以擁有的高檔飾品。他的這個策略給戴比爾斯帶來了新的機會。

1998年1月1日,尼基接任了戴比爾斯的總裁。在此之前,從小在鑽石的光彩中長大的尼基,已經積累了至少30年的專業鑽石貿易和礦業管理經驗。尼基1968年獲得英國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文學碩士後,在英美公司開始了第一份工作,擔任總裁的私人助理。熟悉業務的尼基在英美的工作非常順利,6年後,尼基就成為一位部門經理,1978年他兼任了戴比爾斯公司的經理。1983年,尼基成為英美公司的副總裁兼非執行董事。次年,尼基成為設於倫敦的中央銷售組織(即鑽石貿易公司的前身)的副總裁,隨後又擔任戴比爾斯聯合礦業公司的副總裁。1990年3月,尼基被任命為戴比爾斯世紀公司的副總裁……

不管是亨利還是尼基,也不管他們的職位如何變遷,他們似乎天生承襲了歐內斯特的經營理念。也就是從19世紀末期奧本海默家族最初接觸鑽石開始,他們便一直將壟斷當成公司的終極目標,並不斷為此努力奮鬥。而他們也的確都出色地做到了,雖然在很多的時候,人們並不認可這種行為。

當奧本海默家族領導的戴比爾斯公司成為世界鑽石行業的壟斷者之後,一切就都變得簡單了。戴比爾斯公司隻允許125家珠寶切割公司向其直接購買鑽石原石,行業內的人把它們稱作“戴比爾斯125”。每年,戴比爾斯通過10場鑽石鑒賞活動,把未切割的鑽石原石賣給這些珠寶切割公司,但出售的價格完全是由戴比爾斯單方麵決定的。戴比爾斯將鑽石搭配出售,大小質量各異的鑽石被放在密封的塑料袋裏,上麵有標價。“戴比爾斯125”是沒有權利講價的,這些珠寶切割公司隻能決定是購買還是不購買。隻有單顆鑽石的重量在10.8克拉以上時,才有極其微小的講價空間。戴比爾斯通過控製粗鑽石的供應量,從而完全控製了世界的鑽石市場,這為其攫取鑽石的暴利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據統計,目前全球每年的鑽石產量是1.2億克拉,相當於24噸。每年,這24噸鑽石的開采費用大約需要花費20億美元。當這24噸鑽石被賣到所有經銷商手中時,鑽石經銷商付出的價錢將達到70億美元,而當這24噸的鑽石被消費者全部購買後,消費者付出的所有價錢是500億美元。鑽石暴利何其之豐!

也因此故,總有一些小公司想分一杯羹,但在那樣的環境下,任何小公司試著想打破戴比爾斯的壟斷地位,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因為多數情況下,他們會遭到戴比爾斯集團的瘋狂報複。他們通常的報複做法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從戴比爾斯中央統售處釋放出大量儲備鑽石,從而使得市場鑽石價格暴跌,而多數經銷商根本無法承受這種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