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家軟件公司當程序設計員的何彬,雖然隻是一名普通員工,但該公司的軟件開發人員招聘、技術總攻關等“大事”都交由他全權負責,他也時常陪同總經理出差。對繼續晉升的問題,何彬的興趣卻不濃。何彬有自己獨特的職場生存之道,他認為在目前的職位上自己剛好可以合理平衡工作與生活,沒必要非得追求太過耀眼的位子。於是,他甘當公司裏的配角,因為這樣不僅能夠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和同事們和睦相處,而且也有更多的時間照顧家人。
供職於一家電子公司的工程師蔣道,與何彬的想法比較近似。因為平時喜歡鑽研技術,使得他的設計能力明顯高於辦公室裏的其他同事,加上他平日與人為善,在公司裏擁有相當不錯的口碑,所以,前不久公司在挑選部門經理的時候,同事們都推舉了他。可這一好意被蔣道再三謝絕。他說自己很喜歡目前的這種職業狀況,不想處在會讓自己鋒芒畢露的職位上,隻想好好做自己的設計工作。
四、無為而治,構建人脈優勢
有所為有所不為,其要義並不在於這種提法本身,而在於具體的“為”與“不為”的選擇判斷。在職場中,隻有在“為”與“不為”之間做好選擇判斷,你才有可能憑借自己構建的人脈優勢取得成功。
作為空降兵,如何在一家新公司生存與發展,已成為一個不爭的現實問題。職場空降兵到底要如何生存,眾說紛紜。常言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讓我們走近張智力,總結他的兩次成功空降經驗,從而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鋪好路。
張智力,43歲,現任某集團公司董事,集團旗下兩家貿易公司的總經理。
2001年初,張智力帶著家眷從哈爾濱到廣州淘金。雖然有10多年的市場營銷管理經驗,並做過多年的營銷總監,但對於他來說,廣州還是相對陌生的。
到廣州後,張智力先是在某公司任市場部經理一職。可是該公司市場部的職能,並沒有真正發揮出來,更多的是為銷售部做內務服務,而不是市場服務。張智力任職前,該公司已經換了幾任市場部經理,有的調崗做銷售,有的則直接離職。張智力到職後,仔細地分析了前幾任的工作情況,並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醞釀著如何使市場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公司為何幾年來業績無法突破?這是市場部的責任。經過分析,張智力認為,公司在市場競爭中的失利,主要是因為戰略與市場脫節,公司未全麵考慮市場環境的變化,不能做到審時度勢,因而無法做出有效的經營決策。
張智力深信:欲取之,必先予之。為了讓自己不重蹈覆轍,正處於風華正茂年齡段的張智力,采用“謹慎處事、謙和為人、真誠服務”的工作方式,漸漸地融入到團隊中,根本就不為人所注意。專業而又低調,於是,他的方案、建議不斷地被老板及各部門經理接受並采納。
第二年五一促銷活動方案的討論會上,張智力的提議力壓群雄,全票通過。那一年的促銷活動,不僅幫助銷售人員超額完成了銷售任務,給公司帶來了一次久違的勝利,而且市場部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避免了公司出現“盲人瞎馬打亂仗”的混亂局麵。當大家還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際,馮先生已被老板晉升為營銷總監。
2005年,張智力被“獵”到現在任職的某集團公司任某品牌營銷總監,而這家集團公司一共代理了17個國際品牌。這家集團公司裏,職務上帶“總”字的有50多人,想在人才濟濟的環境中脫穎而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況張智力所負責的品牌,集團接到代理權才一年多,市場反響很一般,可謂是臨危授命。
經過近兩個月的潛伏,同事、下屬都一致認為,張智力也不過如此,市場依然沒有希望,該幹嘛還幹嘛吧,各自為政的現象也就愈為明顯。正在這時,張智力開始一一找下屬談話。這次的談話非同尋常,這個隻有100多人的團隊,竟然精減了20%左右的人員,另有超過10%的人員,也進行了崗位調整。
兩個多月的潛伏,超過30%的人員變動,張智力為什麼會有如此的魄力?原來,在獵頭找到他時,張智力就開始對這家集團公司進行了解。在決定加盟時,他與老板進行了一次談話,老板給了他絕對的用人權,而且在必要的時候,他還可以先斬後奏。因為有了老板先期的授權,張智力才得以大刀闊斧地改革。
張智力有10多年的營銷管理經驗,又有很多的成功營銷案例,為什麼要潛伏兩個多月,才全麵開展工作呢?
張智力講了一個故事來說明自己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這個故事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