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劉勰以“比顯興隱”立義,反對了鄭玄的比惡興善之論。“比”是有意比附,所以明顯;興是無心流露,所以含蓄。劉勰的理論是高人一籌的。後來,這一觀點也被唐孔穎達所吸收。
三、劉勰認為“比者,附也;興者,起也。附理者,切類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擬議。”劉勰所謂“比”是“寫物以附意,揚言以切事”,既吸取了鄭眾聯係物象的優點,主張比喻要“切至”,又指出這種比喻要顯示意義。劉勰所謂“興”是“環譬以讬諷”,是“起情”的結果,這樣,既吸取了鄭眾讬事於物的特點,又說明了“觸物以起情”的過程。劉勰的“比興說”,強調了比興與美刺的關係,即強調了形式要為內容服務。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就“比”“興”說明的思想內容的例釋來看,劉勰襲用了《毛詩》和鄭玄說,如將《關雎》解為“後妃之德”等,這顯然是錯誤的。
四、劉勰從對賦的發展史的考察,看到“炎漢雖盛,而辭人誇毗,詩刺道喪,故興義銷亡”(《比興》),從重視“詩刺”、“興義”,即重視思想內容這一基本觀點出發,劉勰肯定了《詩經》、《楚辭》比興合用的優良傳統,而針砭了從漢到南朝的“興義銷亡,比體雲構”的現象,提出了必須把比興緊密地結合起來,創造文學作品的理想境界。實際上,“賦”、“比”、“興”是不能判然分割的。黃耀先先生《詩說·論賦比興》已有精辟論述。不過,劉勰以前至劉勰時尚沒有人認識到這一點。
2.興盛是以師曠覘風於盛衰,季劄鑒微於興廢,精之至也。(《樂府》)大者興治齊身,其次弼違曉惑。(《諧隱》)按《詩·小雅·天保》:“以莫不興。”興是興盛的意思。
3.興起夏後氏興,業峻鴻績。(《原道》)於是《武德》興乎高祖,《四時》廣於孝文。(《樂府》)按《荀子·王霸》:“興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歸之。”興,興起,創立。
4.興致、情緒叔夜雋俠,故興高而采烈。(《體性》)是以四序紛回,而入興貴閑。(《物色》)按《晉書·王徽之傳》:“乘興而來,興盡便返。”此“興”字要讀去聲,表示一種意緒。
一○三、風人1處
《詩經》的作者自王澤殄竭,風人輟采。(《明詩》)按《晉書·李充傳》:“風人司箴,敬貽君子。”周代王者采詩以觀民風,所以詩人又稱風人。《文心雕龍》專指《詩經》作者。
一○四、詞人3處
1.辭賦作者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辨騷》)漢初詞人,順流而作。(《詮賦》)按揚雄《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詞人之賦麗以淫。”詞人指辭賦作者。
2.作者而近代詞人,務華棄實。(《程器》)
一○五、詩人17處
《詩經》的作者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詮賦》)故詩人之誌有二也。(《比興》)按揚雄《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詞人之賦麗以淫。”《文心雕龍》用指《詩經》作者。
一○六、辭人12處
1.辭賦作者辭人愛奇,言貴浮詭。(《序誌》炎漢雖盛,而辭人誇毗。(《比興》)按《南史·文學傳序》:“自漢以來,辭人代有。”劉勰指辭賦作者,通“詞人”。
2.作者古來辭人,異代接武。(《物色》)雖世漸百齡,辭人九變。(《時序》)按以辭人指作者是當時常語,如《顏氏家訓·名實》:“辭人滿席,屬音賦韻,命筆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