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六、采73處
1.事物的顏色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風骨》)譬五色之錦,各以本采為地矣。(《定勢》)按《書·益稷》:“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五采即五色。
2.作品的辭藻、文采必以情誌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附會》)屈平聯藻於日月,宋玉交采於風雲。(《時序》)按《楚辭·九章·懷沙》:“眾不知餘之異采。”王逸注:“采,文采也。”劉勰用指作品的辭采。
3.作品的藝術形式繁采寡情,味之必厭。(《情采》)至於割情析采,籠圈條貫。(《序誌》)按采是作品的辭采,情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劉勰將情、采對舉時,情代表作品的內容,采代表作品的藝術形式。詳“情”條第3義。
4.光芒光采玄聖,炳耀仁孝。(《原道》)聲畫昭精,墨采騰奮。(《練字》)5.搜集自王澤殄竭,風人輟采。(《明詩》)蓋稗官所采,以廣視聽。(《諧隱》)按《漢書·藝文誌》:“故古有采詩之官。”采,搜集。
6.神態至於文舉之薦彌衡,氣揚而采飛。(《章表》)叔夜雋俠,故興高而采烈。(《體性》)按《漢書·霍光金日磾傳》:“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風采,風度神態。采指神態。
一一七、大要3處
概要、大旨其取事也必核以辨,其摛文也必簡而深,此其大要也。(《銘箴》)此立本之大要也。(《雜文》)按《漢書·陳萬年傳》:“陳鹹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鹹諂也。”大要即概要意。《文心雕龍》用大要、大略、大較、大體等詞表示某一體文章的規格要求,或者某一體文章的風格要求,亦即體統。
一一八、大略5處
概要、大旨此詔策之大略也。(《詔策》)亦啟之大略也。(《奏啟》)按《莊子·大宗師》:“我為汝言其大略。”疏:“盡為汝梗概陳之。”
一一九、大較3處
概要、大旨祈禱之式,必誠以敬;祭奠之楷,宜恭且哀,此其大較也。(《祝盟》)蓋聞之於世,故略舉大較。(《時序》)按《史記·貨殖列傳序》:“此其大較也。”司馬貞《索隱》:“較,音角,大較,猶大略也。”
一二○、大體12處
1.概要、大旨夫盟之大體,必序危機,獎忠孝,共存亡,戮心力……(《祝盟》)理既切至,辭亦通暢,可謂識大體矣。(《奏啟》)按《禮記·昏義》:“敬慎重正,而後親之,禮之大體。”大體,概要、大旨意。
2.大型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附會》)按宋玉《高唐賦》:“惟高唐之大體兮。”又《周禮·考工記·梓人》:“大胸耀後,大體短脰,若是者,謂之羸屬。”大體即巨大形體。《附會》“大體文章”指大型文章。
一二一、雕龍2處
喻辭令修煉得文采紛披鄒子以談天飛譽,騶奭以雕龍馳響。(《時序》)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序誌》)按《史記·孟荀列傳》:“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集解:“劉向《別錄》曰:‘騶奭修衍之文飾,若雕鏤龍文,故曰雕龍。’”“雕龍”一詞指文辭的雕琢如龍文般文采紛披。
一二二、符采5處
作品的內在文采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複隱,精義堅深。(《原道》)才鋒峻立,符采克炳。(《風骨》)按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善注:“符采,玉之橫文也。”文章的內在文采(如義理之類),和外現的辭采有微別。劉勰認為文章應具有內在的美。
一二三、含章4處
1.內在的美文帝以貳離含章。(《時序》)是以養心秉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也。(《神思》)按《易·坤·六三》:“含章可貞。”王弼注:“含美而可正,故曰含章可貞也。”孔穎達疏:“章,美也。”所以凡內含美德就叫含章。地有山川之美,可稱含章;文章有情思意境之美,也可稱含章。
2.土地仰觀吐曜,俯察含章。(《原道》)按因地有文采,所以“含章”可代稱土地。
一二四、節文7處
1.聲音文采雖複契會相參,節文互雜。(《定勢》)按《爾雅·釋樂》:“和樂謂之節。”節,指節奏音韻,文指文采。節文即聲韻文采。
2.品節文章讀誄定諡,其節文大矣。(《誄碑》)若夫尊貴差序,則肅以節文。(《書記》)按《孟子·離婁上》:“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朱熹注:“節文,謂品節文章。”又《顏氏家訓·風操》:“執燭沃盥,皆有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