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單元采(2 / 2)

一二五、玉屑1處

美好的文辭美玉屑之譚,清金馬之路。(《時序》)按《論衡·書解》:“玉屑滿篋,不成為寶。”後以玉屑喻美好的言辭。

一二六、悅澤1處

美潤光澤又陸雲自稱往日論文,先辭而後情,尚勢而不取悅澤。(《定勢》)按漢焦延壽《易林·訟之師》:“鳧得水沒,喜笑自啄,毛羽悅澤。”是光潤悅目意。陸雲用於文論,引申為文章文采美潤。陸雲《與兄平原書》:“久不作文,多不悅澤。兄為小潤色之,可成佳物。”

一二七、誇飾6處

誇張性的修飾苟馳誇飾,鬻聲釣世。(《情采》)自宋玉景差,誇飾始盛。(《誇飾》)按《呂氏春秋·下賢》:“富有天下而不騁誇。”高誘注:“誇,詫而自大也。”《周禮·地官·封人》:“凡祭祀飾其中牲”。飾,修飾。二者聯詞,意為誇張性的修飾。

劉勰認為:“文辭所被,誇飾恒存。”誇飾是作文常用的修辭手法,它有巨大的感染力。“談歡則字與笑並,論戚則聲共泣偕。辭雖已甚,其義無害也。”正確運用誇張手段,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誇張得過了頭,就不能達到狀物寫誌的目的。“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劉勰提出要“使誇而有節,飾而不誣”,掌握分寸,發揮誇張應有的作用。這種觀點源於摯虞。按《文章流別論》雲:“夫假像過大,則與類相遠;逸辭過壯,則與事相違;辯言過理,則與義相失;麗靡過美,則與情相悖。”

一二八、附會(傅會)6處

1.附辭會義,即密切結合內容來安排文辭,把文章會合成一個整體何謂附會?謂總文理,統首尾,定與奪,合涯際,彌綸一篇,使雜而不越者也。(《附會》)以此而觀,則知附會巧拙,相去遠哉。(《附會》)按《三國誌·魏誌·王弼傳》裴鬆之注謂王弼論道:“附會文辭,不如何晏。”劉逵《蜀都吳都賦注序》:“傅辭會義,亦多精致。”劉勰將“附會”一詞用於文論,賦予了深刻的理論含義。

一、附會是謀篇命意之法。劉勰認為寫文章“必以情誌為神明,事義為骨髓,辭采為肌膚,宮商為聲氣。”認識到文章包括思想感情、題材、辭采、聲調等多種成分,他並不滿足於這種認識,而是進一步認識到辭散而不相附,章節、文序就都會顛亂,義雜而不相會,主旨和語言就會離散,從而提出要“附辭會義,務總綱領”,要研究附會之術。

二、“會”決定“附”。“附”是敷飾文采,“會”是集中主題。劉勰一貫主張內容決定形式,所以他的“附會”也就講究“詘寸以信尺,枉尺以直尋。棄偏善之巧,學具美之績。”綜上可知,劉勰的“附會”一詞的含義是超越前人的,也是正確的。

2.牽強地聯係雖複陸賈藉甚,張釋傅會。(《論說》)按《漢書·爰盎傳讚》:“爰盎雖不好學,亦善傅會。”顏師古注:“因宜附著合會之。”意即牽強湊合。

一二九、鴻筆4處

大手筆誦德銘勳,乃鴻筆耳。(《封禪》)是以草創鴻筆,先標三準。(《熔裁》)按《論衡·治頌篇》:“無鴻筆之論,不免庸人之名。”又“鴻筆之奮,蓋斯時也。”鴻筆即大手筆,是文筆的美稱。

一三○、群言8處

1.眾篇製詩緝頌,斧藻群言。(《原道》)夫詮敘一文為易,彌綸群言為難。(《序誌》)按舊題孔安國《尚書序》:“博考經籍,摭采群言。”孔穎達疏:“經籍,五經是也;群言,子史是也。”蔡邕《釋誨》:“乃斟酌群言,韙其是而矯其非。”群言原指除經書以外的諸子百家之文。後陸機《文賦》:“傾群言之瀝液”,群言猶眾篇。劉勰襲用,指曆代各家的篇章。

2.言辭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附會》)古來文章,以雕縟成體,豈取騶奭之群言雕龍也。(《序誌》)按群言,指一些言辭。

一三一、致38處

1.極點此聖人之殊致,表裏之異體者也。(《宗經》)王褒構采,以密巧為致。(《才略》)按《禮·禮器》:“有放而不致也。”疏:“致,極也。”致是極點。

2.意態、情趣、韻味苑囿文情,故日新殊致。(《雜文》)則顧盼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致。(《辨騷》)按《詩品·漢婕妤班姬》:“團扇短章,詞旨清捷,怨深文綺,得匹婦之致。”致,指文章、語言的意態、情趣、韻味。

3.達到、求得夫《易》惟談天,入神致用。(《宗經》)按《論語·子張》:“君子學以致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