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五、熔鈞1處
修訂至若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原道》)按熔鈞,本以熔金製陶喻造就。劉勰用於孔子六經,應譯為修訂。
一四六、陶鈞1處
造就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神思》)按《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獨化於陶鈞之上。”鈞是製造陶器的轉輪,陶鈞喻作文思緒的培養和發展。
一四七、陶鑄1處
培養夫作者曰聖,述者曰明。陶鑄性情,功在上哲。(《征聖》)按《莊子·逍遙遊》:“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鑄堯舜者也。”陶鑄,以燒製瓦器和熔鑄金屬喻培養性情。
一四八、陶染1處
熏陶感化並情性所鑠,陶染所凝。(《體性》)按《顏氏家訓·慕賢》:“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陶染,用製瓦和染織工藝來比喻環境對人性情的影響。
一四九、杼軸2處
作文時的經營(包括構思、修辭等)並杼軸乎尺素,抑揚乎寸心。(《書記》)視布於麻,雖雲未貴,杼軸獻功,煥然乃珍。(《神思》)按《小雅·大東》:“杼軸其空。”《淮南子·說林訓》:“黼黻之美,在於杼軸。”杼軸本指紡織工藝。陸機《文賦》“雖杼軸於予懷,怵他人之我先”,是文章構思、修飾的意思。劉勰用喻作文經營(包括構思、修辭、潤色)的過程。劉勰是重視“杼軸”的作用的。
與劉勰相反,唐李德裕《窮愁誌·文章》雲:“文之為物,自然靈氣,恍惚而來,不思而至,杼軸得之,淡而無味,琢刻藻繪,珍不足貴。”李說有神秘玄虛之嫌。無疑,劉勰的觀點是正確的。
一五○、斧藻l處
修飾、加工製詩緝頌,斧藻群言。(《原道》)按《法言·學行》:“吾未見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朸者歟。”司馬光集注:“斧,斫削也;藻,文飾也。”劉勰用於文論,意為修飾文辭。
從魏晉到齊梁,封建經濟又有了較大的發展。例如煉鋼術方麵創造了雜煉生鍒法,製瓦術方麵發展到了越窯工藝;總之煉鋼、紡織、染色、陶瓷各行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見範文瀾《中國通史》第二冊)劉勰為了說明作家艱苦的勞動過程,創造性地大量采用了當時的工藝術語用於文論(如上列一三八至一五○條),很形象、準確地說明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