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單元司契(1 / 2)

一五一、司契(攝契)3處

掌握要點是以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也。(《神思》)先博覽以精閱,總綱紀而攝契。(《通變》)按《老子》第七十九章:“有德司契。”章太炎《檢論》卷三:“有德司契,謂科條之在刻朸者也。”契,法規。陸機《文賦》“意司契而為匠”,始用於文論。五臣注訓契為“要”。司契即抓住文章要點,劉勰沿用。又,攝同司。

一五二、品藻3處

斟酌品評然後品藻玄黃,摛振金玉。(《附會》)其品藻流別,有條理焉。(《才略》)按《漢書·揚雄傳》:“爰及名將尊卑之條,稱述品藻。”顏師古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質。”又《顏氏家訓·涉務》:“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劉勰用於文論,是斟酌品評之意。

一五三、師範3處

效法多略漢篇,師範宋集。(《通變》)史論序注,則師範於核要。(《定勢》)按《後漢書·楊賜傳》:“師範之功,昭於內外。”師範猶模範,劉勰用作動詞,是效法的意思。

一五四、彌綸6處

概括、推理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原道》)夫詮序一文為易,彌綸群言為難。(《序誌》)按《周易·係辭上》:“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正義:“彌謂彌縫補合,綸謂經綸牽引,能補合牽引天地之道,用此易道也。”陸機將之應用到文論,《文賦》:“塗無遠而不彌,理無微而弗綸。”劉勰用“彌綸”,指的是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

一五五、寫送2處

文章結尾的餘味亂以理篇,寫送文勢。(《詮賦》)(梅本作迭寫文栔,依唐寫本改。)克終底績,寄深寫送。(《附會》)按“寫送”是晉宋時文家常語。《晉書·文苑傳》、《袁宏傳》及《世說新語·文學》劉孝標注都有此詞。據《世說新語·文學》注引《晉陽秋》,王珣評伏滔《北征賦》,以為“寫送之致,似為未盡”。可知“寫送”是指文章結尾的韻味。

一五六、辯雕(辨雕)3處

文飾辯雕萬物,智周宇宙。(《諸子》)藻飾以辯雕。(《情采》)按《莊子·天道》:“故古之王天下者,知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疏:“宏辯如流,雕飾萬物。”辯雕是用辯說來文飾的意思。

一五七、博練3處

廣博而校練(的知識)欲其博練於稽古也。(《史傳》)難易雖殊,並資博練。(《神思》)按博練是劉勰的創詞,意思是學識廣博而校練,即《神思》“博而能一”的意思。按《史記·太史公自序》:“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博而寡要是文人通病。劉勰提出要“綜學在博,取事貴約,校練務精,捃理須核”(《事類》),指出博來源於學,而博又必須精約,這是極有見地的。但是劉勰的博學主要指書本知識的學習,他認為“觀書石室,乃成鴻采”(《事類》),不包括社會實踐,這表現了他的時代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

一五八、緩頰l處

慢慢喻說夫說貴撫會,弛張相隨,不專緩頰,亦在刀筆。(《論說》)按《史記·魏豹列傳》:“漢王聞魏豹反,謂酈生曰:‘緩頰往說魏豹,能下之,吾以萬戶封若。’”《漢書·高祖本紀》注引張宴曰:“緩頰,徐言引譬喻也。”緩頰可能是當時俗語,即慢慢喻說意。

一五九、闊略3處

1.疏略、忽略安有累德述尊,而闊略四句乎?(《誄碑》)識疏闊略,隨音所遇。(《聲律》)按《漢書·王莽傳》:“闊略思慮。”師古注:“闊,寬也;略,簡也。”寬簡,引申為忽略,《論衡·實和》:“眾人闊略,寡所意識。”

2.深遠扼要劉隗切正,而劾文闊略。(《奏啟》)按《爾雅·釋詁》:“闊,遠也。”《淮南子·本經訓》:“其言略而循理。”注:“略,約要也。”闊略意即深遠扼要。

一六○直置1處

隨便、直率孫楚綴思,每直置以疏通。(《才略》)按範文瀾《注》認為是“直指”之誤,楊明照《校注》以為二字當乙,均誤。按庾肩吾《書品·宋炳》:“放逸屈攝,頗效康許,量其直置孤梗,是靈運之流。”又《宋書·謝方明傳》:“劉穆之曰:‘謝方明可謂名家駒,直置便自是台鼎,人無論複有才用。’”又江淹詩:“直置忌所宰,蕭散得遺慮。”直置為六朝時語,似為直率的意思。在此後的一段時期內,文論中也出現過這個詞。如《文鏡秘府論·地卷·十體》:“直置體者,謂直書其事置之於句者是。”

一六一、格2處

1.局板、約束四字密而不促,六字格而非緩。或變之以三五,蓋應機之權節也。(《章句》)按範文瀾《注》引《說文》:“格,木長也。”引申為寬。楊明照《校注》:“按格字於此費解,殆裕字之形誤。”又引《廣雅》“裕,寬也”,仍解格為寬。按《廣韻》:“格,度也,量也。”引申為局板、約束,如《禮·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也。”又《文選·鮑照·蕪城賦》:“格高王嶽。”李善注引《蒼頡篇》:“格,量度也。”《顏氏家訓·文章》:“陸平原多為死人自歎之言,詩格既無此例,又乖製作本意。”格有格局意。以後唐張籍《酬秘書王丞見寄》亦雲:“今體詩中偏出格。”格也作格局。因為六字句多采用三個二字節組成,嫌太整齊,中少遊動之致,故曰“非緩”,曰“變之以三五”。“非緩”之“緩”即優遊意,如《哀悼》:“結言摹詩,促節四言,鮮有緩句。”既曰“非緩”,則不可解“格”為寬裕。以後的“格律詩”之“格”也有整齊、規度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