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單元司契(2 / 2)

2.來、至神之來格,所貴無漸。(《祝盟》)按《書·舜典》:“帝曰:‘格,汝舜。’”格,來、至意。

一六二、切至4處

1.貼切感激以立誠,切至以敷辭。(《祝盟》)故比類雖繁,以切至為貴。(《比興》)按《後漢書·楊震傳》:“震前後所上,轉有切至,帝既不平之。”又《晉書·江統傳》:“申論陸雲兄弟,辭甚切至。”切至,是形容言辭的懇切周到。劉勰用於文論是貼切意。劉勰主張文辭要恰如其分地說明事物,使物、辭、意三者貼切。反之,“若刻鵠類鶩,則無所取焉”。

2.(形似的)切合事物奇辭切至,則拊髀雀躍。(《樂府》)按宋齊時,一些作者“文貴形似”、“巧言切狀,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寫毫芥”。這種切至往往片麵追求物、辭的貼切,而忽略了感情的一致。

一六三、沉膇2處

遲鈍不力揚雄吊屈,思積功寡,意深文略,故辭韻沉膇。(《哀悼》)李尤賦銘,誌慕鴻裁,而才力沉膇,垂翼不飛。(《才略》)按《左傳·成公六年》:“獻子曰:‘民愁則墊隘,於是乎有沉溺重膇之疾。’”注:“沉溺,濕疾;重膇,足腫”。所以,沉膇是遲鈍不力的意思。劉勰用以形容作家才力的不健和文章韻味的不逸。

一六四、梗概2處慷慨彥伯梗概,情韻不匱。(《詮賦》)並誌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時序》)按《史記·高祖本紀》:“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梗概與慷慨音義相同,劉勰指那種悲涼蒼勁的文風。

一六五、耿介4處

1.光大故其陳堯舜之耿介,稱湯武之祇敬,典誥之體也。(《辨騷》)按《離騷》:“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王逸注:“耿,光也;介,大也。”

2.慷慨張駿《自序》,文致耿介。(《章表》)耿介於《程器》。(《序誌》)按楊明照先生《校注拾遺補》雲:“按《程器》一篇,舍人抑鬱不平之氣,溢於辭表,則此‘耿介’二字含義,與《離騷》或《九辯》之‘耿介’異趣。《章表篇》:‘張駿《自序》,文致耿介’,《奏啟篇》:‘楊秉耿介於災異,陳蕃憤懣於尺一’,皆有感憤之意。《文選》潘嶽《秋興賦》:‘宵耿介而不寐兮,獨輾轉於華省’,謝惠連《秋懷詩》:‘耿介繁慮積,輾轉長宵半’,劉鑠《擬青青河邊草詩》:‘良人久徭役,耿介終昏旦’,應璩《與滿公琰書》:‘追惟耿介,迄於明發’,與舍人所用‘耿介’意,正相合也。”楊說是。耿介即慷慨意。

一六六、彪炳5處

鮮明、光彩煥發夫六經彪炳,而緯候稠疊。(《正緯》)自商暨周,雅頌圓備,四始彪炳,六義環深。(《明詩》)按左思《三都賦》:“符采彪炳。”劉勰襲用。當時,鍾嶸也用指煥發的文采。《詩品·卷中》:“晉弘農太守郭璞詩,憲章潘嶽,文體相輝,彪炳可玩。”

一六七、炳曜4處

光彩煥發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複隱,精義堅深。(《原道》)衛覬禪誥,符命炳曜。(《詔策》)一六八、枝詐(枝離、枝碎)3處言辭詭偽戰代枝詐,攻奇飾說。(《養氣》)(元作枝,岡本作技,現通行本從改。實作技無理,不改。見附錄《校注辨正》。)溫王郤庾,辭多枝雜。(《誄碑》)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論說》)按楊明照《校注拾遺補》雲當作權詐,嫌證援不足。且《誄碑》、《論說》中均有“枝”字。按《禮記·表記》:“天下無道,則言有枝葉。”《周易·係辭》:“中心疑者,其辭枝。”枝,樹枝,喻言辭的分散、詭偽,劉勰將“枝”與“詐”、“雜”、“碎”等聯綴成詞。

一六九、會通4處

融合變化八體雖殊,會通合數,得其環中,則輻輳相成。(《體性》)物色盡而情有餘者,曉會通也。(《物色》)按《易·係辭上》:“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正義:“既知萬物以此變動,觀看其會合變通,當此會通之時,以施行其典法禮儀也。”《文心》中,會通指文章的融合變化。劉勰一方麵認為這種變化是無窮的,所謂“筆區雲譎,文苑波詭”,另一方麵,他也認識到作者是可以駕馭這種變化的,《物色》的“曉會通”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