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圓10處
全麵、完備故童子雕琢,必先雅製,沿根討葉,思轉自圓。(《體性》)若骨采未圓,風辭未練。(《風骨》)按吳師《義疏》引《周易·係辭》:“蓍之德圓而神。”又《淮南子·主術訓》有“智圓”,《莊子·齊物論》論五德有“五者圓”。“圓”有完滿無缺之意,劉勰論文,多處運用了“圓”字。
一七一、圓照l處
完滿的認識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知音》)按圓照為佛家語。《佛祖傳記》:“學佛之士,圓照一乘。”劉勰用指完滿的認識,又當時多有采佛語入書者。如《世說新語·假譎》劉孝標注:“神智是有,而能圓照。”
一七二、圓覽1處
精密觀察詩人比興,觸物圓覽,物雖胡越,合則肝膽。(《比興》)一七三、圓通3處全麵貫通然詩有恒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圓通。(《明詩》)(今本誤作通圓,據唐寫本改正。)故其義貴圓通,辭忌枝碎。(《論說》)按《楞嚴經》卷二十二:“阿難及諸大眾,蒙佛開示,慧覺圓通,得無疑惑。”圓通為佛家語,圓,無偏缺;通,無障礙。劉勰用於文論,是文意全麵貫通意。
一七四、圓該1處
麵麵俱到夫篇章雜遝,質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圓該。(《知音》)一七五、般若1處般若學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論說》)按範文瀾《注》雲:“梵言般若,此雲智能也。動絕神源,謂用思至極深之地;即下雲般若之絕境也。神源,猶言理源。《世說·文學篇》:‘丞相乃歎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按範說恐非。
般若學是魏晉時期與禪學並行的佛學兩大派別之一。禪學偏重宗教修持,主要流行於北方;般若學偏重教義的研究,主要流行於南方。這種學說以支讖、支謙最先介紹的《般若經》為根據。此經認為整個宇宙世界都是假名,無有實體,和當時盛行的玄學“貴無”有許多類似之處。《論說》雲:“次及宋岱郭象,銳思於幾神之區;夷甫裴危頁,交辨於有無之域;並獨步當時,流聲後代。然滯有者,全係於形用;貴無者,專守於寂寥;徒銳偏解,莫詣正理;動極神源,其般若之絕境乎。”劉勰認為貴無與滯有都具片麵性。其中玄學的“貴無”,神乎其玄,是般若學的絕境,後一句是駢文雙起單承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