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文心雕龍》篇次原貌考(2 / 3)

其三是範文瀾先生《文心雕龍注》指出的寫作凡例,即“文心各篇,前後相銜,必於前篇之末,預告後篇所將論者”。

以下,我想依據這三個標尺,探討一下《文心雕龍》的篇次原貌。

現在通行本《文心雕龍》分十卷,篇次是《原道》、《征聖》、《宗經》、《正緯》、《辨騷》、《明詩》、《樂府》、《詮賦》、《頌讚》、《祝盟》、《銘箴》、《誄碑》、《哀悼》、《雜文》、《諧隱》、《史傳》、《諸子》、《論說》、《詔策》、《檄移》、《封禪》、《章表》、《奏啟》、《議對》、《書記》、《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情采》、《熔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誇飾》、《事類》、《練字》、《隱秀》、《指瑕》、《養氣》、《附會》、《總術》、《時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序誌》。

對照《序誌》所說的:“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雲極矣”。顯然,作為“文之樞紐”的五篇《原道》、《征聖》、《宗經》、《正緯》、《辨騷》,今本排列順序是正確的。“若乃論文敘筆,則囿別區分,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上篇以上,綱領明矣”。考《明詩》以下至《書記》以上二十篇,其中《明詩》至《哀悼》等八篇屬於論文,《雜文》、《諧隱》兩篇介於文、筆之間,《史傳》至《書記》等十篇屬於敘筆,次序井然;顯然是符合劉勰的創作意圖的。至於下篇二十五篇的篇次則大有問題了。

劉勰對下篇的寫作體例,《序誌》篇有八個綱要性的字:“割情析采,籠圈條貫。”也就是說,用“情”和“采”(包括事義和辭采)對舉定篇。現在我們以《序誌》的“夫子自道”為前提,結合其餘兩個標尺,逐段勘定。

“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神性”是指“割情”的文章,《神思》、《體性》都論“情誌”。今本次序未錯。應該還包括《養氣》,即《神思》、《體性》、《養氣》。將《養氣》提前的原因是:第一,《體性》末段雲:“才力居中,肇自血氣,氣以實誌,誌以定言。”預示了以後將討論《養氣》。第二,《養氣》是專論“情誌”方麵的內容的,《風骨》是兼論“情誌”(風)和“事義”(骨)的,《養氣》應置於《風骨》前。並且,《風骨》一開頭就說:“詩總六義,風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誌氣之符契也。”“是以綴慮裁篇,務盈守氣”。指出“風”是“氣”的外化表現,表明了對上篇《養氣》的接續關係。“圖風勢,苞會通”指《風骨》、《定勢》、《附會》、《通變》等篇。《風骨》兼“割情”和“析采”,即兼論“情誌”和“事義”,故排於《神思》、《體性》、《養氣》之後,這是一個分水嶺。從《風骨》以後,“情誌”類和“事義”類兩兩對論。我認為,排列順序應是《風骨》、《附會》、《通變》、《事類》、《定勢》。《風骨》末段雲:“昭體故意新而不亂,曉變故辭奇而不黷。”預告了下文將論“附辭會義”的《附會》。“附辭會義”的“辭”是指的“事”,亦即事義;《附會》屬“事義”類,和它對論的是“情誌”類的《通變》。按下去,“事義”類的《事類》對論“情誌”類的《定勢》。為什麼《事類》要置於《附會》之後呢?《附會》末段雲:“並理事之不明,而詞旨之失調也。”“乃理得而事明,心敏而辭當也。”由以上可知,劉勰為了闡明“風骨”的“骨”,先論《附會》,而後才論《事類》;為了闡明“風骨”的“風”,先論《通變》,而後才論《定勢》。劉勰的排篇意圖是:《神思》、《體性》、《養氣》《風骨》、《情采》、《熔裁》《附會》、《事類》《通變》、《定勢》《聲律》……“圖風勢”的“圖”是遠圖,從縱的方向闡發“情誌”,包括《風骨》、《通變》、《定勢》。“苞會通”的“苞”是橫舉,從橫的方向包論“情誌”類和“事義”類,即指《附會》、《通變》和《事類》、《定勢》兩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