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德勉強打起精神,他開始用手指奮戰、奮戰、奮戰……琴音蓋住了練習室外教授走來的腳步聲。
指導教授是個極有名的鋼琴大師。授課第一天,他給自己的新學生一份樂譜。“試試看吧!”他說。
樂譜難度頗高,伍德彈得生澀僵滯、錯誤百出。
“還不熟,回去好好練習!”教授在下課時,這樣叮囑學生。
伍德練了一個星期,第二周上課時正準備讓教授測試。沒想到,教授又給了他一份難度更高的樂譜,“試試看吧!”上星期的課,教授提也沒提。
伍德再次掙紮於更高難度的技巧挑戰。
第三周,更難的樂譜又出現了。
同樣的情形持續著,伍德每次在課堂上都被一份新的樂譜所困擾,然後把它帶回去練習,接著再回到課堂上,重新麵臨兩倍難度的樂譜,卻怎麼樣都追不上進度,一點也沒有因為上周的練習而有駕輕就熟的感覺。伍德感到越來越沮喪和氣餒。
教授走進練習室。
伍德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須向鋼琴大師提出這幾個月來自己承受的巨大壓力。
教授沒開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樂譜,交給伍德。“彈彈看!”他以堅定的目光望著學生。
不可思議的結果出現了,連伍德自己都驚訝萬分,他居然可以將這首曲子彈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讓伍德試了第二堂課的樂譜,學生依然呈現超高水準的表現……演奏結束,伍德怔怔地看著老師,說不出話來。
“如果,我任由你表現最擅長的部分,可能你還在練習最早的那份樂譜,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水平。”鋼琴大師緩緩地說。
心像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讓命運所壓倒。
——貝多芬
詹姆斯·納斯美瑟少校夢想著在高爾夫球技上突飛猛進——他也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方式以達到目標。在此之前,他打得和一般在周末才練的人差不多,水準在中下遊之間——90杆左右。而他也有幾年時間幾乎沒碰球杆,沒踏上果嶺。
無疑的,這7年間納斯美瑟少校一定用了令人驚歎的先進技術來增進他的球技——這個技術人人都可以效法。事實上,在他複出後第一次踏上高爾夫球場,他就打出了叫人驚訝的74杆!他比自己以前打的平均杆數還低20杆,而他已7年未上場!真是難以置信。不隻如此,他的身體狀況也比7年前好。
納斯美瑟少校的秘密何在?就在於“心像”。
誰會知道,少校這7年是在越南的戰俘營度過的?7年間,他被關在一個隻有1.7米高、2米長的籠子裏。
絕大部分的時間他都被囚禁著,看不到任何人,沒有說話,也沒有任何體能活動。前幾個月他什麼也沒做,隻祈求著趕快脫身。後來他了解他必須發現某種方式,使之占據心靈,不然他會發瘋或死掉,於是他學習建立“心像”。
在他的心中,他選擇了他最喜歡的高爾夫球,並開始打起高爾夫球。每天,他在夢想中的高爾夫鄉村俱樂部打18洞。他體驗了一切,包括細節。他看見自己穿了高爾夫球裝,聞到綠樹的芬芳和草的香氣。他體驗了不同的天氣狀況——有風的春天、昏暗的冬天和陽光普照的夏日早晨。在他的想象中,球台、草、樹、啼叫的鳥、跳來跳去的鬆鼠、球場的地形都曆曆在目了。
他感覺自己的手握著球杆,練習各種推杆與揮杆的技巧。他看到球落在修整過的草坪上,跳了幾下,滾到他所選擇的特定點上,一切都在他心中發生。
在真正的世界中,他無處可去。所以在他心中他步步向著小白球走,好像他的身體真的在打高爾夫球一樣。在他心中,打完18洞的時間和現實中一樣。一個細節也不能省略。他一次也沒有錯過揮杆左曲球、右曲球和推杆的機會。
一周7天,一天4個小時,18個洞。7年,少了20杆。他打出74杆的成績。
戲謔人生
煩惱與歡喜,成功和失敗,僅係於一念之間。
——大仲馬
《我希望能看見》一書的作者波紀兒·戴爾是一個幾乎瞎了50年之久的女人,她寫道:“我隻有一隻眼睛,而眼睛上還滿是疤痕,隻能透過眼睛左邊的一個小洞去看。看書的時候必須把書本拿得很貼近臉,而且不得不把我那一隻眼睛盡量往左邊斜過去。”
可是她拒絕接受別人的憐憫,不願意別人認為她“異於常人”。小時候,她想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跳房子,可是她看不見地上所畫的線,所以在其他的孩子都回家以後,她就趴在地上,把眼睛貼在線上瞄過來瞄過去。她把她的朋友所玩的那塊地方的每一點都牢記在心,所以不久就成為玩遊戲的好手了。她在家裏看書,把印著大字的書靠近她的臉,近到眼睫毛都碰到書本上。她得到兩個學位:先在明尼蘇達州立大學得到學士學位,再在哥倫比亞大學得到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