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 三月管理者的禦下之道 (3)(3 / 3)

如果管理者想使人信服,就應當做到別將自己的意見強壓給別人,盡可能的征求他人的意見。卡紮菲醫師身上發生的例子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行動指導

管理者在領導下屬時,要尊重他人意見,不能用強硬的方法,物壯則老,用強硬的方法,否則說話太衝、做事太生硬,很快會在員工心目中失去權威。

“居善地”——“處下”才能獲得“心”的認可

道德經箴言

原文: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道德經》第八章

譯文:水居處於善之地,心念係於善之淵源,給予善之仁愛,言語秉持善之信義,理政基於善之治理,從事著善之本能,行動於善之時刻。

作為管理者,對待下屬要給與尊重,用一顆善心相處,怕吃虧又放不下尊嚴的管理者無法凝聚員工的向心力。

在美國西北地區有一家公司,每逢仲夏,都要舉行名為“感謝周”的慶祝活動,是專門為了慶祝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得以生存下來的成就。在“感謝周”中,最熱鬧、最富有吸引力的地方是一個有趣的遊戲:員工們在一台老式“泡水”遊戲機邊玩擲球擊目標遊戲,這種遊戲是一旦有人擲球擊中目標,就有一位漂亮的女郎被拋入水中。而在“感謝周”期間,一旦員工擲球擊中目標,扔進水裏的不是女郎,而是其公司的部門經理。這些經理,輪流坐在“泡水”遊戲機裏,等待著被員工們往水中拋。

這一遊戲,似乎很失經理的“尊嚴”。然而,正是這種管理人員的“卑下”,換來了員工的心理平衡,上下級之間的鴻溝消失了,在一片歡樂聲中,人心得以凝聚。文化風俗不同,我們當然不一定都要通過這種“感謝周”的方式,來獲取員工的心理平衡,企業的領導不要像美玉那樣璀璨明亮受人注目,而是要像石頭一樣地暗淡五色,普普通通,毫不特殊。

如果你做了管理者,就別怕吃虧。因為管理者是連接老板與下屬的橋梁。這個角色決定了管理者需要在老板和下屬之間尋求一種平衡,要讓老板放心,也要讓下屬舒心。那麼中間那些窩心的事兒,就需要管理者具體要求吃虧的精神來承擔了。

因此,管理者需要有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要多替公司和下屬著想,少為一己之私利著想。當部門利益與公司利益有衝突時,我們需要優先考慮公司的利益;當兄弟部門有困難時,我們需要主動地予以支持,因為“助人實際上就是助己”;當個人利益與下屬利益有衝突時,我們需要優先考慮下屬的利益。

一般來說,企業的組織結構呈金字塔形,塔的上端是成功者,是政策的製定者,他們享有權利;塔的下端是普通的被管理者,他們是政策的對象。上端對下端有著很大程度的控製權。然而,這種金字塔式的控製卻不能長久,很容易出現問題,時不時就要崩潰。原因就在於處於塔頂的政策製定者們,往往因為過於舒適或者高高在上而不再了解企業的內部狀況,使得他們的主觀很快與現實脫離,使決策失誤頻頻發生,最終導致企業走向破產的深淵。

作為管理者,本來處於領導地位身就容易引人注目,如果再不加注意,張揚自己的權威,就必然與下屬之間形成越來越深的等級鴻溝。這樣的結果就是凝聚力的喪失,就是領導與下屬之間的相互疏遠,甚至對立。同時,當這種等級鴻溝在企業中存在的時間過長,又會使下屬心理失衡,產生心理障礙,既無益於下屬的身心健康,更會影響其工作質量。

行動指導

隻有領導者善於處下,重視員工的想法,改善員工和管理者之間的交流方式,企業才會具有持續的活力。

“心善淵”——換位思考,順利解決棘手問題

道德經箴言

原文:心善淵。

——《道德經》第八章

譯文:存心幽深而明澈,

管理者時常有些人抱怨自己不被他人理解,其實,換個角度可能別人也有同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