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從舊常規中尋找創意(1 / 1)

其實,思維定勢、心理定勢在人類社會進步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一般來說,思維定勢有利於常規思考。它使思考者在思考同類或相似問題的時候,能省去許多摸索和試探的步驟,能不走或少走彎路,這樣就既可以縮短思考的時間,減少精力的耗費,又可以提高思考的質量和成功率。再就思考者的感受方麵來說,還能起到一種使思考者在思考過程中感到駕輕就熟、輕鬆愉快的作用。

思維定勢的這種有利作用,特別明顯地表現在各個領域裏的許多專家身上。他們常常能很快就找到解決本專業問題的有效辦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的頭腦中已形成了關於本專業問題的大量的“一定之規”。

舉例來說:機械裝置要自動化,需要能源來提供裝置運行所需的動力,現在人們普遍使用電動機,這早已成為機電專業方麵的常識。這一常識,在眾多機電專業人員的頭腦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勢。有了這樣的常識和思維定勢,使科技人員在設計各種自動化機械時,對於如何解決它們的動力問題,就不需要再費時費力地去逐一探索、試驗,很快就能明確:需有電動機來驅動。這顯然對設計自動化機械能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

但是,這種“一定之規”,卻使人們在遇到有些問題時百思不得其解。有這樣一個例子:

為滿足市場需要,日本一家公司的科技人員開始設計一種新的小型自動聚焦相機。

所謂自動聚焦,就是相機要根據拍攝的對象,自動測量距離,然後鏡頭作相應的調整,自動定好焦距。設計這種相機有幾個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小巧輕便,容易操作,而且要成本低廉。

按照當時的技術水平和條件,在相機裏裝進電動機以後,體積就小不了,重量就輕不了,成本也很難降下來。如果要為它再去特別設計一種專用的超小型電動機,時間又很難保證。

設計人員為此大傷腦筋,想了很多辦法都行不通,設計工作長時間裹足不前。後來一個不是學電機專業的技術人員想到:自動聚焦需要的動力很小,而且距離很短,不用電動機,用彈簧行不行呢?這個突破了“必須用電動機驅動”這“一定之規”的新設想提出以後,設計人員們沿著新的思路不斷進行探索和試驗,沒過多久,就相繼設計製成了一種又一種小型和超小型的自動聚焦相機。對這種給人們帶來了很大方便,連傻瓜也能使用的“傻瓜相機”,科技界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它代表了產品開發的一個新的重要方向———傻瓜化,即“功能簡單化”、“易操作化”,同時也是“高智能化”、“高科技化”。“一定之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可以使我們高速度、高質量地解決各個方麵的大量問題。舉個小例子,你每天回家,有了一定之規,你就不必每天都去搖頭晃腦地思考一番回家的路線,家裏的門牌號碼。“一定之規”卻不利於創新思考。

無論是思考如何解決碰到的新問題,還是對己熟悉的問題尋求新的解決方案,一般都需要在多途徑地探索、嚐試的基礎上,先提出多種新的設想,最後再篩選出最佳方案。而基於反複思考一類問題所形成的“一定之規”,對這樣的創新思考則常常會起一種妨礙和束縛的作用。它會使人陷在舊的思維模式的無形框框中,難以進行新的探索和嚐試,因而也就難以產生新的設想。一個長期習慣於按“一定之規”考慮問題,很少進行創新思考的人,久而久之,往往會把很多本來大不相同的問題,也因為它們之間的某些相似之處,而看成是同一類問題,用相同的辦法去解決。這樣,自然就會白費精力。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隻會使用錘子的人,總是把一切問題都看成是釘子。”就好象卓別林主演的《摩登時代》裏的那個可笑的工人那樣,由於成天到晚擰螺絲帽,一切圓的東西,包括衣服上的紐扣和圓形圖案,在他眼裏都成了螺絲帽,他都會用扳手去擰。

人形成思維定勢是人類心理活動的普遍現象。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客觀要求。而要擺脫和突破一種思維定勢的束縛,常常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無論是在創新思考的開始,還是在其他某個環節上,當我們的創新思考活動遇到了障礙,陷入了某種困境,難以再繼續想下去的時候,往往都有必要認真檢查一下:我們的頭腦中是否有了某種思維定勢在起束縛作用?我們是否被某種思維定勢捆住了手腳?

所以說,“一定之規”是提高效率的保證,破除“一定之規”是進一步提高效率的保證。這就是“穩定”與“變革”的辯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