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柏電腦公司總裁艾克哈得·普菲福爾說:"在康柏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我們不認為1996年使我們賺錢的方法在1997年還會有效。環境在不斷變化,所以你也得不斷革新和創造--不單是指產品,而是你生活的每一個方麵。"湯姆·彼得斯也曾說:"誰不注重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利用,誰就隨時可能被淘汰。這是市場的競爭規則。"
什麼是創新
創新的概念自20世紀初誕生以來就不斷豐富和發展,已經成為當代最重要的科技與經濟密切結合的綜合性理論思想之一。
創新,英文為innovation,詞義解釋為創新(innovate)行為、發明(invent)行為或者創造(create)某種新事物的行為,因此有知識創新(即科學新發現)、技術創新(技術新發明)、產品創新(新產品的研發製造)等。創新一詞在經濟學、管理學當中有其特定的含義,目前絕大多數專家學者都同意和接受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定義:創新是指新產品的開發、新市場的開拓、新生產要素的發現、新生產經營管理方式的引進和新企業組織形式的實施。在現代經濟條件下,創新就是新的組合,如新技術與新產品的組合、新技術與新生產過程的組合、新技術與新生產原料的組合、新技術與新市場的組合以及新技術(或者新的生產力)與新產業結構的組合,等等。總之,創新在經濟學、管理學上的意義就是新的組合,而這個組合的最初起因可能是知識的創新和技術的創新,但通過與經濟生活中的某一活動相組合,就帶來了一場經濟生活領域的革命。
1創新的四個特征
1)創新是不確定的。創新的來源與創新機會的發生是不可預測的。創新的結果與人們的期望可能相差很遠。
2)創新是知識密集的。創新集中地產生新的知識,它依賴於個人的智慧、創造力和"相互促進的學習"。
3)創新是有爭議的。創新過程總是包含著可選方案的比較和競爭,有些時候創新會對現有利益構成威脅。
4)創新是跨邊界的。創新往往是跨學科的、跨部門的,創新的起源是多樣的。
2創新的五個階段
創新一般包括五個階段:創新觀念或思想的產生;創新活動的激發;建立創新團隊或同盟;創意的實現和產品工藝創新;創新產品的擴散或轉讓(即商品化)。
3創新的三種模式
根據創新觀念的來源,我們把創新分成三種模式,當然這種劃分是相對的。
1)主動型創新。主要由科技進步推動的創新。它是由研究開發的結果推動的創新,包括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技術轉移等。創新過程一般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生產→銷售。許多時候,企業可以直接購買基礎和應用研究的科技成果,而不必自己進行基礎和應用研究。
2)反應型創新。主要是由市場需求拉動的創新。創新過程一般為:市場調查→發現新需求→設計和開發→生產→銷售→市場。
3)互動型創新。由科技進步和市場需求相互作用推動的創新。它是主動型和反應型的綜合。創新過程一般為:市場調查(技術調查)→新需求(新構思)→設計(研究)和開發→生產→銷售→市場反饋(技術進步)→新需求。創新過程的每一步都提供反饋信息。
中國管理理論和實踐需要創新
1創新是發達國家成功的經驗
德國專家布朗在他的《創新之戰》中指出,1988年,美國、日本、德國、英國和法國每天用於研究開發(R&D)的經費約為63億美元。到1992年,西方工業大國每天用於研究開發的經費近10億美元。在發達工業國家,企業的研究開發經費投入超過了政府投入。1994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研究開發投入達70億美元,1997年美國孟山都公司研究開發投入占營業額的比例高達22%。20世紀90年代,管理企業的創新活動和創新能力,成為優秀企業的管理重點。
IBM公司前副總裁邁克爾·奎蘭認為,在一個組織中促進創新和創造不比創辦一個小企業容易,提高創新能力將是未來企業、特別是大公司麵臨的重要挑戰。1983年英荷殼牌石油公司的一項調查發現,1970年名列《財富》雜誌"世界500強"大企業排行榜的公司,到20世紀80年代已有1/3銷聲匿跡。該公司研究人員經過大量調查後估計,大型企業的平均壽命一般不超過40年。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湧現出來的一些"明星企業"、"大型企業"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也有不少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