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當今日益呈現的全球信息化、網絡化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企業要想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經濟生活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生存發展,必須具有超越他人的創新力與創造力,不斷地進行創新。福特汽車公司前總裁亨利·福特深有體會地說:"不創新,就滅亡。"同樣,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由於在20世紀70年代因循守舊,不思創新,死抱著甲殼蟲汽車,結果導致銷售狀況日趨惡化,1975年虧損達9億馬克。後來托尼·施米克爾出任總經理,銳意創新,相繼投產多種品牌小汽車,才使公司擺脫了滅頂之災。《中國科學報》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介紹世界上最大的微處理器生產廠家英特爾公司前總裁安德魯·葛洛夫的《隻有偏執狂才能夠生存》這一著作。
書中講到,我們正處在以10倍速度發展的時代,我們麵對的是80%的危機,而隻有20%的機會,作為一個企業和企業家應隨時感到身邊的變化,而且知道什麼在變,自己如何去適應這種變化。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在美國及其他一些發達國家中一些企業興盛不敗。1992年美國通用電器公司(GE)總裁韋爾奇發動的一場GE革命,摧垮了許多貌似很好的企業,以至於落下了企業"劊子手"的名聲,而事過不久這一做法卻為大家所效仿。美國人在《創新者與企業革命--2000年的總經理與企業家》一書中寫道,從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起就將迎來創新的時代。並指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年代,即進行有效創新的能力已經成為事業成功的決定因素。如果競爭就是創新,就是創造和改進產品、服務和加工的過程,那麼不創新就是死亡。"
2管理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需要
1)管理創新是中國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當務之急。創新是一個企業具有競爭能力的體現,是企業生存的第一要素。然而與西方眾多企業相比,中國企業所具備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乃至創新能力都還有待提高。一方麵,我國長期以來殘存的封建文化氛圍不利於企業創新精神、創新意識的生成;另一方麵,由於我國國有企業製度仍然不同程度地停留在傳統企業製度階段,以致不少企業未能擺脫是政府部門附屬物的窘境而缺乏自主創新的推動力,不少企業的創新行為事實上屬於政府推動及市場環境逼迫而被動形成,從而影響了創新效果。就創新精神而言,按照知識經濟對企業創新的要求來分析,不難得知,我國企業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差距的內核就是害怕失敗!目前我國一些大的家電企業在產品開發方麵表現出來的低水平的重複與趨同即為一典型例證:搞彩電的上空調、冰箱、電腦;搞冰箱的上空調、洗衣機、電視機等。盡管這種投資在某些性能上可能有所更新,但從長遠看卻是一種投入的長期浪費。
2)管理創新是"二次創業"的需要。從中國企業的管理現狀看,經驗管理仍然是中國管理的主流,企業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領導人的經驗、經曆和能力。現代企業普遍缺乏科學管理基礎,管理工作的規範化、科學化程度較低。
麵對當前管理的現狀,虧損的企業要扭轉局麵,自然需要創新,即使那些現在狀況還不錯的企業也需要創新。這不僅是因為我們還沒有自覺地運用理論來指導我們的實踐,更因為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和政治、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入,國內發展形勢不錯的企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二次創業。
企業的穩定經營最終還是要靠一套規範化的管理製度的形成。管理方式本身並沒有好壞之分,隻是在不同的企業、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曆史階段中所使用的管理方式是不同的。一次創業時期的管理模式適應了企業創業初期的特殊需要,但在新的環境背景下,原來的管理模式同樣也必須否定。從原來隨機的、無序的、感情化的管理模式轉變為有計劃的、規範化的、製度化的管理模式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不僅要求對企業本身有充分的認識,而且要有打破傳統的創新勇氣和堅持實施的毅力和耐心。這對企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新的企業經營管理模式能否形成並成功實施,決定了企業能否真正實現突破,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因此,管理創新,對於中國現有的大多數企業而言,是一個生與死的選擇。不創新,就等於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