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定律九:要麼創新,要麼死亡(1)(3 / 3)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中靠技術投入帶來的增長隻占一小部分。據有關部門測算,1980年~1994年中國科技進步對GNP增長速度的貢獻為33%,而西方發達國家目前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卻高達60%~80%。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主要在於技術進步主體錯位於政府,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壓力與動力。據統計,1998年我國24萬家大中型企業中隻有46%的企業建立了研究與開發(R&D)機構,開展了技術開發活動,R&D經費總計為4801億元,平均每戶隻有200萬元;而同期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R&D經費是70億美元。在中國目前投入R&D經費的企業隻占20%,遠低於發達國家40%~60%的比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企業一般都用其銷售額的10%左右作為其R&D經費,而中國不少企業的這一比例卻不足1%。

因此,在知識經濟的今天,能否盡快樹立企業的創新意識、加強企業創新推動力的培育、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不斷生產出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新產品,顯然具有較強的緊迫性。

3創新是培養管理學家的需要

相對於管理實踐,中國的管理理論研究更是需要創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管理學界從以前的關門做學問、與實踐相脫離,到現在走向企業、與管理實踐相結合,應該說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從總體上而言,我國的管理研究還非常落後,還停留在主要是跟蹤國外管理研究方法的階段。到目前為止,中國有經濟學家,卻還沒有出現一個大家公認的管理學家。

為什麼中國至今還沒有出現管理學家?

對於中國的管理理論界而言,跟蹤學習和宣傳國外先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礎上,結合中國的實際,創造適合於中國的管理理論與方法,也就是要進行管理理論與方法的本土化創新。

這一方麵是因為隻有致力於中國本土化創新,才有可能在國際管理學界占據一席之地。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進程上走得比我們遠,因此,在管理實踐中很多我們還沒有遇到過的問題,他們可能都已經經曆了。所以,在純粹的管理理論研究方麵要超越西方發達國家的管理學家是比較困難的。但要在消化吸收國外先進管理思想的同時,繼承中國古代優秀的管理思想,結合中國的管理實踐,致力於從中國實際出發的本土化研究。這樣,由於研究環境的得天獨厚,理論界很有可能搞出一些同樣有重要理論價值的應用性成果,從而在國際管理學界獨樹一幟。

另一方麵,管理理論研究也隻有結合實際,才能體現出其理論價值。管理學界由於多種因素的影響,造成了一種不良的學風,那就是習慣於"新瓶裝舊酒",用一般人看不懂、聽不懂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為如果寫出來的文章大家都看得懂,就是沒有水平,隻有當寫出來的東西大家都看得似懂非懂時,方能顯出自己的水平。導致的結果是理論與實踐相脫離,管理實踐工作者對管理理論界敬而遠之,認為理論界搞出來的東西都是中看不中用的,結果是埋頭於自己的經驗管理;管理理論界則認為中國管理實踐工作者水平太低,管理太落後,而隻能沉浸在自我陶醉和眼睛隻盯住國外的管理理論的境地之中。而管理理論工作者和實踐者的相互輕視,又進一步加劇了理論與實踐的脫離,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