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定律九:要麼創新,要麼死亡(5)(1 / 2)

4)兼容性原則。管理創新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長補短,殊途同歸"的原則。既要學習外國的先進經驗,也要學習中國古代的管理思想,並結合中國企業的實際情況,創新出獨具特色的管理理論與方法。管理理論與方法的發展不同於自然學科,自然學科理論的發展與創新,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關係,新理論的創新意味著對舊理論的否定;而管理理論的創新往往是一種兼容關係,是從不同角度對舊理論的完善和補充。如組織行為理論的出現,並不意味著泰羅製的結束,即使在美國,現在還有70%的企業運用泰羅的科學管理法為其創造利潤。兼容性原則是指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吸收別人先進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方法,進行綜合、提煉。

兼容性創新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因此要對原有的基礎問題加以分析研究,把握深層原因,同時注意自己的特點與長處,進行深層思考。這樣就可能發掘出許多新的創意,進行管理創新。

5)不怕犯錯誤原則。最顯而易見、具有常識性和令人深信不疑的信念之一,也是人人認為不言自明的信念是:最好把事情做對而不要做錯。假如有人提倡相反的看法--認為犯錯誤是好事,多犯錯誤的人應該受到鼓勵--可能會被視為傻子!而事實上,正是一些所謂的聰明人,為了避免犯錯誤,什麼事情也不做,即使是好的決策也盡量少做。結果,那些害怕犯錯誤的人做得少,取得的成也就少。管理者最大的錯誤在於不敢犯錯誤!另外,避免犯錯誤的另一種辦法是不做標新立異的事情。如果致力於創新,那麼,你也就有了可能犯錯誤的機會,因此盡量按原來辦法做,還是墨守成規為好。沒有新嚐試,也就沒有新作為。

要做到不怕犯錯誤是比較困難的,因為人們從小就養成了思維定勢。學校根據學生們提供正確答案的能力來給他們評分。並因他們做錯答案而懲罰他們。同樣地,幾乎所有的組織原則都是懲罰失誤者,而絕對不懲罰服從命令的人。就此,許多人養成了怕犯錯誤的恐懼心理,並竭力避免犯錯誤。人們學會要做得完善無缺,而不是要有創造性。企業永遠需要有能夠創新、敢於行動、不怕犯錯誤、好學的員工。現在一些企業家開始避免犯不讓企業犯錯誤的錯誤。如美國3M公司就提出了"允許犯錯誤,不允許不創新"、"允許犯錯誤,但不允許犯相同的錯誤"等企業理念,從而積極鼓勵員工參與企業各類創新活動。

知識創新是創新管理的核心

1知識創新的內涵

創新並不是簡單地指"創造新東西",其具有特定的經濟學內涵。創新不同於"發現"和"發明"。早在熊彼特提出創新的概念時,就把創新與發明進行了區別。發現是知識的新的增加,是發明和創新的重要知識來源;一項發明則是一個新的人造裝置或工序等。發明可以申請專利,但不一定就能為社會帶來利益;而創新是創造和執行一種新方案,以達到更高的社會效果。創新與發明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它是一種具有經濟和社會目標導向的行為。一般來說,為了使一項發明帶來利潤就需要創新,但一項創新不一定要基於一項發明。以經濟和社會利益為目標的創新是目前世界各國理論界和政府政策製定者主要關注的對象。從知識經濟的角度來看,發明是一種知識生產活動,創新則表現為知識創新。創新與發明的區別,也就是知識創新與知識生產的區別。

知識經濟時代的創新與工業經濟時代的創新的最大區別,就是創新的核心已經從技術、組織、製度等拓展到了知識。知識不僅包括科學技術知識,還應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商業知識和工作中的經驗知識,等等。知識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討論創新的重點,它不是在過去的創新之外,而是新時代所有創新活動的共同實質。在工業經濟時期,創新主要表現為技術創新;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則表現為知識創新。

知識創新,是指通過科學研究,獲得新的基礎科學和技術科學知識的過程,目的是追求新發展、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積累新知識,並應用到產品(服務)中去,以促使企業獲得成功,使國家經濟活力得到增強,社會取得進步。

2知識創新需具備的條件

知識創新的各項特征要求知識創新具備各種特殊條件,而這些特殊條件又與其他類型創新的條件截然不同。

第一,知識創新需要仔細地分析各種元素--社會元素、經濟元素、知覺元素及知識本身。

這個分析過程必須驗證某些知識體係是否健全,然後,企業家才能決定能不能使知識變成產品。或者,企業家會決定順延一段時間再試。萊特兄弟的例子是這個方法最佳的說明,他們先想清楚建造一架有人駕駛的飛機需要哪些知識。然後,他們彌補欠缺的知識,同時也學習可能會用到的知識。然後,再從理論上實驗它。最後才進行實際飛行,一直得到他們所要的數學公式,再利用這些珍貴的公式來製造輔助翼及修正主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