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定律九:要麼創新,要麼死亡(6)(1 / 2)

在知識經濟時代,智力資源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一種戰略資源,其作用比任何時代都更為突出。知識經濟致力於通過智力資源開發創造新財富,逐步代替工業經濟的命脈和已經短缺的自然資源。發揮智力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歸根結底要通過製度創新。製度創新是一個動態概念,需要企業在改革中創新,在創新中改革,不斷調整企業的組織結構、權責結構、運行規則、管理規章等製度要素,使企業製度滿足企業內部一係列創新的要求,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外部環境多變性的要求。

文化創新是創新管理的源泉

20世紀80年代後期以來,日本經濟一直處在低迷狀態,隨著日元的不斷貶值,日本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國內經濟也一蹶不振......人們不禁要問:日本怎麼啦?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美國經濟卻在不斷複蘇,自克林頓政府上台以來,一直保持著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人們也在問:美國為什麼會取得這一成就?

不少專家分析說,日本經濟衰退的原因主要是"泡沫經濟"的破產,導致日本金融體製乃至整個經濟體係的弊病集中突現,以致政府無力回天;而美國經濟的複蘇則是美國政府采取了正確的經濟政策,刺激了經濟增長的結果。

僅僅從宏觀經濟運行狀態進行分析,顯然是不足以說明問題的。美、日兩國經濟運行狀況迥異的原因,在宏觀上緣於產業結構的差別,而在微觀上則是由於企業創新方式的不同。就創新而言,日本企業在經曆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二次創新"的輝煌以後,由於未能及時改變隻重應用、輕視開發研究的習慣,未能在基礎研究方麵做過多的投入,以致未能形成自主創新的機製和氛圍,故技術創新空間越來越少,製約了企業的增長,而美國企業一直保持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開發研究並重的良好傳統,技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在高新技術產業尤其突出,這無疑推動了整個經濟的發展。

美國、日本在創新方麵存在如此大的差異從而導致了不同的結果,表麵上看是創新方式、政策的不同,而其實質則是深層的企業文化創新的差異。

現代管理發展到企業文化階段,已達到了其頂峰。企業文化通過員工價值觀與企業價值觀的高度統一,通過企業獨特的管理製度體係和行為規範的建立,使管理效率大幅提高,使企業得以飛速發展。

創新作為企業的一項基本功能,是企業管理的一個根本特征。當代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說,創新和企業家精神是人類進入"開拓進取型經濟"階段後的"正常的、穩定的和連續不斷的需要"。在這裏,杜拉克不僅把創新當做是現代企業文化的一個重要支柱,而且把其看成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

1文化創新的特征

富有創新力的組織,通常具有某種共同的文化,這種文化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接受模棱兩可。過分強調目的性和專一性會限製人的創造性。

2)容忍不切實際。組織不抑製員工對"如果......就......"這樣的問題做出不切實際的、甚至是愚蠢的回答。許多類似於"幻想"的回答看來好笑或不可行,但往往可能帶來問題的創新性的解決。

3)外部控製少。組織將規則、條例、政策這類的控製減少到最低限度,盡量減少對人的硬性束縛。

4)鼓勵嚐試,允許失敗。組織鼓勵員工大膽試驗,不用擔心可能失敗的後果,錯誤被看做是提供學習的機會。

5)容忍衝突。組織鼓勵不同的意見,並建立將創新建議迅速上傳的渠道。

6)注重結果甚於手段。提出明確的目標後,個人被鼓勵積極探索實現目標的各種可行途徑。這意味著對於任一給定的問題,可能存在若幹種正確的解決辦法。

7)強調開放係統。組織時刻監控外部環境的變化並能隨時做出快速反應。

2文化創新的作用

1)利於創新項目的科學決策。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經濟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全球一體化趨勢,在客觀上要求企業的創新決策具有多樣化和多維性的特征。企業文化隻有洞察民族和世界文化的發展趨勢並做出相應的調整,才能做出符合目標市場、社會文化、企業內部資源狀況和文化積澱的創新決策,使創新項目產生理想的經濟效益和良好的社會效益。

2)利於全員創新。創新發展是全員創新理念的成功實現。因為,創新的關鍵在於人,在於每位員工的參與,在於企業全員的創新理念。如海爾集團的前身--青島電冰箱總廠在1984年尚資不抵債,但在其後的創新發展中,海爾通過企業創新文化來調動員工改革、創新的積極性,將創新文化滲透到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全過程,以創新理念為主導形成了獨特的企業文化,推動了企業的創新發展。海爾集團10年走過了德國同類企業60年所走過的路程,產、銷、利稅均列全國同行之首,其經營管理模式成為哈佛大學和瑞士國際管理學院MBA教學的經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