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
1.親政伊始 顯示雄才
秦始皇於公元前259年正月,出生在趙國的首都邯鄲,所以當時取名叫趙正,後來才改為贏政。
贏政為什麼會出生在趙國呢?原來,在複雜多變的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國君之間,為了爭取彼此的信任,往往把自己的兒子或孫子送到別國去當作“抵押品”,這種“抵押品”就叫做“質子”,贏政的父親異人,在壯年時期秦始皇像中國曆史知識全書一重髮人物就是被作為“質子”送到趙國去的。在這時期,秦趙之間經常交戰,兩國關係不太好,因此,趙國對異人這位秦國的質子也就不大禮貌,異人在趙國處境艱難。正在這個時候,陽翟有個大商人呂不韋到趙國都城邯鄲來做買賣,他見到了處於窘況的異人。呂不韋以投機商人的眼光認識到,異人是“奇貨可居”,於是,他先送異人五百金,讓他用這筆錢在邯鄲廣為結交,博取名聲;又花費五百金購買了許多的奇珍異寶,自己帶著這些禮品到秦國為將異人立為太子之事而積極活動。有一次,異人看上了呂不韋的一位貌美而善舞的愛妾,呂不韋竟忍痛割愛,將這位愛妾嫁給異人做妻子,不久,她在趙國生下了贏政.
後來,呂不韋在秦國的遊說終於獲得了成功,異人被立為秦王的繼承人一一太子。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去,異人接著登上了王位,他便是秦莊襄王。作為回報,莊襄王任命呂不韋做相國,封他為文信侯,並賞賜大片的土地作為他的封地。但莊襄王在位僅3年,公元前247年便去世了,於是,贏政就繼承了王位。這時,贏政才13歲,因此所有的政務都由他的母親(太後)和相國呂不韋掌管,呂不韋的扠勢更大了,不但繼續任相國,而且取得了作為國君長卷的“仲父”尊稱。公元前239年,贏政已經21歲了,按照秦國的製度,下一年他就要舉行象征成年的“冠梅”,然後,自主持崮家政務。然而,就在這一年,宮廷內外發金的兩詢情,贏政思緒難平。
第一件事情是相國呂不韋公布《呂氏春秋》。呂不韋敘了有良田萬頃、家僮萬人之外,述養有賓客三千。這些賓客大多是具有一定文化或一技之長的人,他們投靠於呂不韋的懷抱,為他獻計獻策,並秉承他的旨意,編寫了一部洋洋二十餘萬言的《呂氏春秋》。這部書從表麵看來是一部綜合各家學說的雜家著作,其實,有一些代表了呂不韋思想的觀點在書中得到了強調。例如,圭張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反對君主獨裁,主張君道無為等等。在該書的總序《序意篇》中,呂不韋二開頭便引用了上古帝王黃帝教導顓頊的一段話,顯然,呂不韋是自比黃帝,企圖在贏政親自執政後繼續以“仲父”的身份來教導他、控製他,不使他“獨裁”、“有為”,以保持自己原有的地位和權勢。呂不韋將《呂氏春秋》公開刊布在秦都鹹陽市門,並宣布,能夠將這部書增加或減少一、個字的賞賜千金。結果,雖然《呂氏春秋》遠不是天衣無縫,卻始終沒有人敢出來增刪一字,領取這千金之賞,這反映出朝野上下對呂不韋權勢的畏懼。從這件事中,贏政更加明確地意識到呂不韋權勢的強大及對自己構成的嚴重威脅。
另一件事情是謬毐依靠太後的勢力,於這一年封為長信侯,並獲得大片的土地作為封地,權勢大增,野心顯露。謬毐本是呂不韋的舍人,呂不韋把他介紹給太後,他假充宦官,混人宮中,深得太後的寵愛,並和太後生下了兩個私生子。他還和太後密謀:贏政一死,就把私生子立為秦王。被封侯之後,繆毐更加專橫跋扈、幹涉朝政,以至“事無大小皆決於毐”,構成了與呂不韋集團並存、且危害更大的又一權勢集團。
在呂、謬兩大權勢集團的攻勢下,年輕的秦王贏政麵臨著嚴峻的考驗。
公元前238年,贏政到故都雍城靳年宮(今陝西風翔縣)舉行冠禮,繆毐乘機舉行叛亂。他盜用秦王的王璽和太後璽,征發縣卒、衛卒、官騎等武裝力量在鹹陽發動政變、並企圖進宮。贏政聞訊後處變不驚,他果斷地命令昌文君、昌平君率軍平叛,在鹹陽一舉擊敗叛軍,鏐毐等人倉惶出逃。贏政又下令國中,重賞抓獲或殺死繆毒的人,於是,很快地將嫘毐等人逮捕歸案。贏政車裂了膠毐,處死了他的二十幾名死黨,將數千名與鏐毐有一定關係的人流放到蜀地。同時,他還將太後幽禁在鹹陽宮,並殺掉了她和繆毐所生二子。這樣,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徹底地消滅了繆毐集團。
一年之後,贏政借口呂不韋與嫘毐叛亂有牽連,罷免了他的相國職務,並指責他無功而享厚祿、非親而號“仲父”,令他離開京師、遷徙到蜀地。呂不韋絕望而自殺,他的門客,有的被驅逐出秦國,有的被奪爵、遭流放,呂不韋集團就此煙飛灰滅。
贏政在親政後僅兩年,就消滅了膠、呂兩大集團,牢固地掌握了統治權,為日後的統一大業掃除了障礙,初步地顯示出他的雄才大略。
2.掃滅六國結束分裂
贏球在鏟除了繆、呂兩大集團而獨掌大權後,就將主要精力用來劃兼並關東六國、結束分裂、完成統一的事業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七國之中,秦國的土地最為廣闊,經濟力量最為雄厚,且擁有驍勇善戰的雄師百萬,在軍事方麵有著絕對的優勢;同時,還萃集了許多政治、軍事等方麵的一流人才,巳經具備了統一六國的實力。但在另一方麵,六國統治者又不甘心其滅亡的命運,不會束手待斃,他們有時采取“合縱”(六國聯合對抗強秦)的軍事手段來公開反秦,有時則采取隱蔽、陰險的手法來破壞秦的統一事業,著名的“鄭國事件”就是這方麵的典型事例。
韓國是六國中最弱的一國,在地理位置上又最靠近秦國。為了阻擋秦東征的戰車,韓國統治者派遣了一個名叫鄭國的水工到秦國,勸說秦國興建一項規模巨大的水利工程:引涇水東流,入洛水,渠長300多裏。其目的是以大型水利工程來拖住並消耗秦的財力、物力、人力,使得秦國無力東進來發動統一戰爭。果然,秦國統治者同意了鄭國的建議,並且讓他來主持這項工程。就在工程緊張地進行之際,韓國的陰謀被秦國發覺了,朝野震動,鄭國,作為韓國的間諜,險遭殺頭。
其實,韓國派鄭國來為秦修水渠這件事,對於秦來說,雖有弊端。也有利益,且從長遠來看,利益遠遠大於弊端,鄭國渠的修建,使秦國的二百多萬畝土地得到灌溉,關中成為了沃土,反而使秦的經濟力量得到了增強。但是,這件事當時在秦國引起的逐客風潮,卻差點摧毀了秦國進行統一事業所依賴的重要基礎。韓國的陰謀暴露之後,在秦國朝野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特別是秦國的宗室大臣,早已對各國來秦的客卿不滿,他們極力主張:來秦的客卿都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而奔走的,應該將所有的客卿統統趕走。秦王也產生了別國來秦的人靠不住的想法,於是,他就下了一道“逐客令”,要將外國客卿們驅逐出秦國。這時,在秦朝廷任長史、也在被逐之列的李斯,鬥膽給秦王贏政上了一封《諫逐客書》,反對逐客的做法。在書中,李斯敘述了數百年來秦國重用外來客卿而使其國富兵強的事實,客觀地評價了客卿們對於秦國的發展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並強調指出:“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流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要建立帝業,必須能容人、能用人。這封文字優美的上書,雖然論據充足,論證有力,但是李斯當時職位不高,他知道“人微言輕”的道理,所以,書雖交給了秦王,但效果如何,他也不敢估計得太樂觀。不料,秦王贏政在讀完這封上書後,竟立即采納了李斯的諫言,他撤銷了自己下達的“逐客令”,對客卿一如既往地予以重用,體現出他當時善於納諫,勇於改正錯誤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