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客事件多少帶點偶然性,事實上,贏政對各種人才曆來是重視的,在他手下可請是人才濟濟。除本國人才外,各國來秦後得到他重用的人就有王綺、茅焦、尉繚、桓綺、王翦、李斯、王賁、昌平君、昌文君、李信、王綰、王離、趙亥等等一大批,這些人才,是秦完成統一大業的重要基石。
差不多在秦王撤銷“逐客令”的同時,魏國人繚來到了秦國。他向秦王贏政分析形勢說:秦國已經具備了消滅六國的實力,但是,如果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抗秦的話,也會給秦的統一造成很大困難。因此,他建議派秦國間謀攜帶金錢去收買各國權臣,如收買不成則予暗殺。間諜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削弱各國實力、離間各國的關係,使六國不能聯合抗秦。待到離間成功,即派遣良將,統率大軍,逐國予以擊破。贏政非常賞識繚的計謀,任命他為太尉、掌管全國的軍隊,因此,繚又被稱為尉繚。
公元前230年一前221年,秦王贏政起用大將王翦、王賁等人,率領秦軍,以泰山壓頂之勢向分崩離析的關東六國發起進攻,十年之中,先後消滅了存在了幾百年的韓、魏、楚、趙、燕、齊等六國,統一了中國。
贏政在親自執政後的十幾年間,順應曆史潮流,積極謀劃統一大業,他能聽取諫言、改正錯誤、重用人才、與大臣們一道製訂出正確的戰略方針,最後一舉消滅六國,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麵,實現了中國的統一,建立了不朽的曆史功績。
3.加強集權維護統一
公元前221年,在剛剛統一全國後不久,秦王贏政就召開了一個禦前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討論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和權威問題。參加會議的有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以及一些博古通今的博士。在與會者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後,贏政進行了最後裁定,他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於是就把古代傳說中的神和人中最尊貴的“三皇五帝”的稱號合二為一,號稱皇帝,這樣,贏政就成了中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同意了王綰等人關於天子自稱“朕”(以前一般人都可自稱“朕”,此後,“朕”成為了皇帝的專稱)、“命”改稱“製”、“令”稱“詔”的提議,最後,贏政又補充了兩項決定:一是廢除相沿改的臣子議論死去君王的一生行為,然後給以稱號的“諡法”;二是自稱“始皇帝”,其後世以二世、三世計,以至萬世。所有這些規定,都表明皇帝在封建國家中享有神聖的地位和最高的權力。
在兼並六國、實現統一之後,在建立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問題上,大臣們有著不同的意見,並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爭論。丞相王綰等人認為,應當實行分封製,廷尉李斯則據理力爭,堅持要建立郡縣製的降央集權製國家,秦始皇認識到曆史上的分封製所造成的分裂割據、戰亂不斷的弊端,果斷地決定建立中央集權製的國家。
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秦始皇采取了一係列的重要措施。
第一建立中央集權組織。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皇帝之下設立三公九卿製的中央政權機構。“三公”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他們分別協助皇帝掌管全國的政務、軍事和監察工作,其中,尤以丞相最為重要,被稱為“百官之長”。“三公”之下設有“九卿”,即治粟內史、少府、宗正、奉常、典客、太仆、廷尉、郎中令、將作少府等官職,具體掌管政府和皇室的各方麵事務。三公九卿對皇帝直接負責,皇帝有權對重大事務做最後的裁決,突出了中央集權製的特點。
第二健全地方各級行政機構。秦始皇把全國劃分成36郡,郡設郡守,為一郡的最高長官,總管一郡的政務,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每郡還設郡尉、監禦史,分別掌管郡的軍事和監察工作。郡下設置縣,萬戶以上的縣設縣令,萬戶以下的縣設縣長,是一縣的最高行政長官縣還設縣丞,為縣令或縣長的助理,縣尉,掌管全縣的軍事。一縣之內分為若〒鄉,鄉設三老掌管教化;嗇夫,負責租稅的征收和徭役的征發;遊徼,負責地方治安工作。鄉之下還設有亭、裏等等,構成了一套係統而嚴密的地方機構。郡縣官吏和中央官吏一樣,都由皇帝任免,皇帝的旨意可以從中央直達地方,從上到下地加強對全國的統治。
第三遷徙豪富。在統一之後,秦始皇把“天卞豪富”12萬戶遷到都城鹹陽,這樣就削弱了原來各諸侯國複辟反抗的物質基礎。將這些原各國的貴族、強宗、富翁宣於都城,這樣便於中央政府對他們進行直接監督和控製,使他們難以反叛,以衝國古代傑出帝王——藥始皇羸此達到鞏固統一國家的目的。
第四毀城防、銷兵器。在兼並六國之後,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維護統一,秦始皇下令拆毀原各國用於軍事目的的城郭等城防設施以及其他一些軍事據點和防禦工事。他還下令在全國收繳民間的武器,然後,把收繳上來的武器集中於鹹陽進行銷毀,鑄成了12個各重幹石的銅人,這樣,就大大削弱了舊貴族的軍事力量。
第五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在戰國時期,由於長期的分裂割據,各國文字的形體、貨幣的形狀和輕重、度量衡的大小長短輕重都不相同。在統一全國之後,這種情況顯然不利於加強中央―集權,也嚴重地影響了各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發展。於是,秦始皇下令:全國一律使用以秦篆為基礎的小篆,以統一文字;廢除原有的各國的貨幣,改用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圓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把過去商戟製定的度量衡標準作為統一製度推行全國。通過這些措施,終於實現了文字、貨幣和度量衡的全國統一。
第六北伐匈奴。南戍五嶺。戰國以來,居住在北部蒙古高原的匈奴族經常南下侵擾掠奪,並占據了秦北部河套地區。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軍隊北伐匈奴,收複了河套以南地區,後來又收複了河套以北至陰山地區。接著,又將原趙、燕、秦三國的長城通過修建連為一體,築起了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的萬裏長城。這條長城對於鞏固北部邊防和保北方經濟的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兼並六國之後糸秦始皇派尉屠睢統帥50萬大軍,分兵5路向嶺南進軍,對居住在今兩廣地區的越族進行大規模的戰爭。曆時數年,終於征服了越族,統一了嶺南廣大地區,並設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接著,又遷徙中原50萬人戌守五嶺,與越人雜居,促進了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加速了民族間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