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傑出帝王(一)(3 / 3)

第七修築馳道。統一六國之後,為了加強對全國的控製和管理,秦始皇下令修建了以首都鹹陽為中心,連接全國各地的交通網。修建的馳道主要有兩條,一條肉崠直通燕齊,一條向南直迗吳楚,路麵寬50步,道旁每隔三丈植鬆樹一棵。在北伐匈奴之後,還修築了一條自鹹陽往北、經上郡到九原、全長1800裏的“直道”。此外,還在四川宜賓以南的崇山峻嶺中修築了一條5尺寬的小道,並開築了一條穿越南嶺的“新道”。同時,還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6尺,保證了交通的便利、車輛的暢通無阻。

第八親巡天下。從統一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始,至公元前210年,10年之中;秦始皇五次巡視天下,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對全-的控製。在他巡行所經過的泰山、琅邪、會稽等地,他命人刻石為碑,在碑銘中,為秦始皇歌功頌德、宣揚國家統一的優越性並闡述秦的基本政策。秦始皇的巡行並不是一帆風順的,例如,他在第二次巡行時,到達了湖南的湘山祠,當他要渡江時,突然刮起了狂風,秦始皇勃然大怒,認為是湘君神搗的鬼,於是他調集3000名刑徒,對湘山樹大加砍伐,演出了一幕人神之戰的鬧劇。他在第三次巡行至陽武博浪沙時,遭到了原韓國公子張良和力士的伏擊,險些送了命。他在公元前210年進行第五次巡行時,竟至一去不複返,病死在II行途中。

第九焚書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鹹陽宮舉行酒宴,在宴席上,博士淳於越提出“師古”、分封子弟的的主張。丞相李斯對此加以駁斥,主張禁止儒生以古非今及以私學誹謗朝政。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焚毀《秦記》以外的列國史記;除博士官外,私人所藏《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以及諸子著作,一律限期交官府銷毀,有敢於談論《詩》、《書》的處死;以古非今的滅族;禁止私學。第二年,盧生、侯生等方士、儒生散布攻擊秦始皇言論並潛逃,秦始皇派官吏查究、將460多名方士和儒生坑死在鹹陽,這就是曆史

紀屮崢愾?、藥藜人物上著名的“焚書坑儒”事件。焚書坑儒雖然有利於鞏固秦的中央集權統治,但這種手段是非常殘暴和愚蠢的,尤其是毀掉大量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損失。

3.濫用民力 推行暴政

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之後,自以,為功高無比,在勝利麵前飄飄而然。他沒有明智地讓長期遭受戰爭痛苦的人民休養生息,恢複經濟,醫治戰爭創傷,而是大興土木、大發徭役、推行暴政,剛把人民從戰爭泥潭中拉出來,又重新將人民推向水深火熱之中。

為了滿足其奢侈生活的欲望和虛榮心理,秦始皇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造了許許多多的宮殿,儀在鹹陽200裏內,就建造了270座宮殿。據史書記載,秦始皇的宮殿在關中約有300座,在關外有400多座,真可說是宮殿遍地。在這些宮殿中,規模最為宏大的是阿房宮,其前殿東西寬500步,南北長50丈,上麵可容納1萬人,下麵可豎立5丈的大旗,如此大規模的建築,就是在今天也不是很常見的。

秦始皇不僅為自3生前的享受修建大量的宮殿,而且為其死後也準備了極為豪華的住所一一驪山陵墓。這座陵墓征發了幾十萬人,費時近20年才修建成,陵墓高50餘丈,周圍5裏多,摹中建有宮殿,設有百官席位,並藏有各色奇珍異寶。墓室中還用明珠點綴成日月星辰,用水銀作成江河湖海,為防止盜墓,墓內還安裝有自動射殺武器。

秦始皇在對待生死問題上存在著複雜而矛盾的心理,一方麵,他感到人難免有一死,因此,抓緊為自己修建陵墓;另一方麵,他又迷信方士的邪說,希望自己能長生不死。所以,他不惜花費巨資,派遣許多人到海中去尋找什麼仙人“尋求所謂長生不老之藥。結果是屢屢受騙、自欺欺人,耗費了大量的財力、人力,給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負擔。

在秦始皇時期,全國人口約為2000萬,而其中修建阿房宮、驪山墓的人就有70萬,還有築長城50萬、戌五嶺50萬,再加上修馳道及其他雜役幾十萬,服役者超過200萬,占全國總人口百分之十以上,這還不包括大量的軍隊人數。而這些服力役和服兵役的,大多為丁壯勞動力,可見,秦始皇的濫用民力以及由此引起的生產上缺乏勞動力、經濟遭到破壞的嚴重程度。史書記載說,秦朝的力役“三十倍於古”,基本上是可信的。

秦始皇為了維持他的龐大的官僚機構和軍隊,為了滿足他奢侈生活的需要,他推行橫征暴斂的政策,“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當時,人民所負擔的土地稅、人頭稅等賦稅十分繁重,甚至比遠古時要高出20倍。人民辛勤勞動的果實大部分要被剝奪,以至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苦不聊生”的悲慘局麵。

同時,秦始皇還采用嚴酷苛重的刑罰來對待人民,以此來維持秦王朝的統治。人民動輒觸犯其刑法,而且,往往是“輕罪重判”、一人犯法,罪及三族。在其統治下,“赭衣(犯人穿的紅褐色囚衣)塞路,囹圄(監獄)成市”把全國變成了一個大監獄。

但是,有壓迫就有反:,在秦始皇暴政統治下的人民,采取了種種形式來舉行反抗鬥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病死在巡行途中,其繼位者秦二世使用了更為暴虐的手段實行統治,終於,火山爆發了,貌似強盛的秦王朝被埋葬於人民起義的浪潮中。

秦始皇能夠順應曆史發展的潮流,以其雄才大略,成功地領導了統一六國、結束分裂的戰爭,建立起了一個“東至海……西到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並陰山至遼東”的空前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統一國家,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統一中國後,秦始皇采取了一些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的措施,但與此同時,他又濫用民力,摧殘文化,推行暴政,嚴重地激化了各種社會矛盾。他是一位重要而複雜的、窠偉人與暴君於一身的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