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傑出帝王(四)(1 / 3)

明於君道 納諫任賢

唐太宗是隋末曆史的目睹者,強大而富足的隋王朝,在農民戰爭暴風驟雨的打擊下迅速崩潰的事實,給他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在即帝位後,唐太宗經常與大臣們討論曆代衰亂、尤其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並以此為鑒,總結出作為一個天子的“君道”,即為君之道。他說:“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認識到“君道”對於天子來說的極端重要性。

那末,什麼是正確、明智的“君道”呢?唐太宗深有體會地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他打了一個比方來說明這個問題:損害百姓來奉養國君,就象割自己身上的肉來充饑一樣,肚子吃飽了,身體也就完蛋了,這是萬不可取的。從隋朝覆滅的曆史教訓中,唐太宗對人民群眾的巨大力量以及君主與人民的關係,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他說:人君好比是舟,人民好比是水,水既能載舟,也能覆舟。因而,他認為,君主要使天下安定,必須“先正其身”,沒有身正而影子歪、上治而下亂的。如果君主一味追求享樂。就要加重人民的賦役負擔,人民的負擔太重了,就會怨聲載道,就會起來造反,這樣,天下就不得安寧了。由於有這樣的認識,唐太宗在位期間,比較注意克製自己的奢欲,不過分剝削、騷擾百姓,基本上稱的上是一個節儉的皇帝。例如,他居住的房屋地勢偏低,較為潮濕,大臣們奏請營建一座樓閣讓他居住,唐太宗考慮到這樣耗費很大,會增加人民的負擔,不同意這個建議,以至於大臣們“固請至於再三”,仍然遭到他的堅決否定。

有一次,唐太宗問大臣魏征:“什麼是明君,什麼是暗翁?”魏征回答說:“兼聽則明,偏信而暗”,意即能聽取多方麵的意見的才算得上是明君,隻聽信一種話的就是暗君。太宗聽後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連連點頭稱是。

唐太宗立誌做一個兼聽的明君,他鼓勵公卿百官對政事提出自己的見解,對國君提出批評意見。他對大臣們說:“人欲自照,必須明鏡,主欲知過,必藉忠臣”、“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護短而永愚”,要求臣下能“直言鯁議”、“盡情極諫”。唐太宗儀表威武莊嚴,有的臣僚朝見他時緊張得渾身冒汗,言語失次。唐太宗察覺到這點,於是,在大臣奏事時,他總是盡中8斑史知識全堪——重要人物可能和顏悅色地傾聽,以便讓奏事者大膽地提出建議和批評。

對於一個君主來說,如果求諫表明一種眼光和見識的話,那末,納諫更需要有一種勇氣和胸懷,唐太宗卻能具有這樣的勇氣和胸懷。他在位期間,僅魏征一人就進諫200多次,他基本上都予以采納。有的大臣上諫時言辭激烈,說的話有些過頭,乃至有傷天子尊嚴,唐太宗一般也能正確對待。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下詔征發勞役,修複洛陽隋代乾元殿舊址,以備巡幸之用。給事中張玄素上書極力反對,他從五個方麵論述這件事的不可行,最後,他對太宗提出警告說:你如果真的要搞這項工程的話,那就比隋煬帝還過份。唐太宗讀到這裏,感到很不舒服,他於是反問張玄素說:“你認為我不如隋煬帝,那我和夏桀、商紂相比又怎樣呢?”張玄素不客氣地回敬道:“如果你要修複乾元殿的話,那你和他們一樣是同歸於亂。”從玄素的認真態度和尖銳的言語中,唐太宗有所感悟,他當即表示乾元殿是不宜修造,同時,對張玄素直言敢諫的精神予以表揚,並賞賜給他絹200匹。

在唐太宗統治年間,大臣敢於犯顏直諫,君主能夠虛心納諫,騎成一種曆史上少有的良好風氣。

唐太宗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認識到選拔人才對於平定天下和治理國家的重要性。早在太原起兵之前,唐太宗就開始積極地搜羅各種文武人才,這是他日後能取得一係列軍事上的勝利、以及成功地策動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的重要原因。登上帝位之後,他更加重視人才的選拔工作,注意從各方麵收攬人才。唐太宗選拔人才,能夠不計較出身和地位,量才錄用。例如張玄素、孫伏伽等人,原來隻是不人流的小縣吏,後來成為他所重用的大臣。又如馬周,原是個窮困療倒的書生,狡靠到中郎將何常的門下,唐太宗讀了他代常何寫的奏章之後’對他的才華頗為常識,當即召見了他並授以官職,以後,又屢屢提升,竟官至中書令。在唐太宗的軍中,還有奴仆出身的大將如錢九隴、馬三寶等,並有少數民族的許多將領。

唐太宗選拔人才,還能夠跳出政治集團的狹隘圈子,做到“拔人物則不私於黨”。他手下的文武大臣中,既有隋朝的舊臣,如李綱、蕭瑀等人,也有來自瓦崗軍的如李勣、秦叔寶、程咬金等人,還有劉武周、竇建德的舊部。甚至對於他的死敵太子建成的親信部屬,其中確有才能的,也加以重用,這方麵最典型的人物是魏征。魏征原來是李達成的心腹,在建成與世民矛盾激烈的時候,他曾勸建成早點動手,除去世民。唐太宗在登基之後,厲聲責問他:“你為什麼要挑撥我們兄弟之間的關係?”魏征從容自若地回答說:“太子建成如果早聽我的建議的話,肯定不會落到今天這種下場。”唐太宗既看重魏征的才幹,又欣賞他的耿直,不僅不加罪於他,反而待之如上賓,破格任用,後來,魏征政績顯著,官至宰相,成為貞觀名臣。

在選拔、任用人才時,唐太宗也注意考察他們的品德,以提防侯臣得逞。他曾感慨地說:“為事擇官,萬不可粗率,用一好人,別的好人都來了,用一壞人,別的壞人都跟著進來。”可見,唐太宗在選拔人才時是既積極、又慎重的,是堅持德才兼備標準的。―由於唐太宗重視人才問題,並且采取了正確的人才選拔政策,在他的身邊,聚集了大量的優秀人才。例如,文臣中的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征等人,武將中的李勣、李靖、中國曆史知識全書一一重驀人物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人,都是當時的一流人才。這些人才,成為唐太宗“貞觀之治”的重要支柱。貞觀之治業績輝煌,在唐太宗統治期間(貞觀年間),他勤於國事,勵精圖治,取得了輝煌的政績。

在隋末唐初,由於長期的戰亂,社會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戶口損失大半,農業出現危機。唐太宗即位之後,從貞觀元年(627年)到3.年,關東、關中各地更是連續地發生水災、旱災和蝗災,少地方出現了饑荒。唐太宗認識到:“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天”,如果收成不好,老百姓沒有吃的,國家就無法實行對他們的統治。因此,唐太宗很重視救災工作,他下令災區開倉賑濟,並派遣大臣到各災區巡視,他還取出國庫的金銀珍寶,“贖男女自賣者還其父母”。在蝗蟲施虐.的貞觀二年,他在禦宛中吞食了蝗蟲數枚,說道:“人民以穀為命,你們卻把穀物吃了,真是為害百姓嗬!即使百姓有什麼過錯的話,那責任都在我,你們如果有靈,就吃掉我的心吧,不要再為害百姓了。”唐太宗的這些做法,有利於安定人心,對戰勝災荒起了積極的作用。唐太宗繼續推行唐初頒布的“均田製”,使許多無地農民獲得了土地;他還實行輕徭薄賦、不奪農時的政策,大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的迅速恢複和發展。貞觀四年,全國大豐收,以後又連年豐收,據史書記載,當時“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鬥米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岑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齎糧,取給於路”。出現豐衣足食、社會安定的盛況。

唐太宗重視對官員的考核監督,他按照地理形勢把全國劃成十“道”,從朝廷要員中委任觀風俗使,分赴四方,以“觀風俗之得失,察政刑之苛弊”,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績。據說,他還將都督、刺史的名字寫在屏風上,“得其在官善惡之跡,皆注於名下,以備黜陟”。如果一旦發現官員有貪贓枉法行為,他就堅決予以處罰,貞觀年間,是中國古代吏治較為清明的時期。

唐太宗重視法律的製定和執行。他即帝位後,繼續進行並完成了唐高祖時開始的《唐律》的製訂工作,於貞觀十一年(637年)將《唐律》頒行全國。《唐律》分I2篇,共502條,它的製訂,使貞觀年間法治的實施有了一種可靠的依據。唐太宗說:“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強調法律的重要性,要求臣民們自覺地遵守法律。唐太宗一方麵主張依法辦事,另一方麵,他又要求執法必須謹慎、寬簡,尤其是對於死刑,更須慎之又慎,因為“死者不可再生。”他規定,凡屬死罪,須要經過中書、門下兩省四品以上官員及尚書、九卿討論,然後才能作出決定;死刑在處決前彳要經過五次呈報審議,才能執行。這比起曆史上不少君主濫施刑罰的現象來,明顯要進步得多。唐太宗還認為,既使是罪犯,也有可能改邪歸正。貞觀六年十二月,他做出了一項大膽的決定,下令全國死刑罪犯一律暫時釋放,讓他們回家從事生產,約定第二年秋天到長安報到。第二年9月,全部死刑囚犯290人都如期到達,唐太宗於是下令將他們全部赦免。這件事,在中國曆史上成為美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