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傑出帝王(四)(2 / 3)

在貞觀年間,文化方麵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唐太宗認為:“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他十分重視曆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以及史學著作的編著工作。貞觀三年,他下令設置史館於禁中,專修國史。當時,史館中萃集了一流的史學專家,並由宰相擔任監修,負責史書編著的領導工作,政府為史館人員提供豐厚的待遇。唐太宗不僅關注著史書的編著工作,還親自為《晉書》的宣帝紀、武帝紀、陸機傳、王羲之傳等篇寫了史論。在唐太宗的重視和史館人員的努力下,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編成六部國史,加上李延壽私撰的《南史》和《北史》,貞觀年間共計編成“正史”八部,占了中國古代所編正史“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唐太宗還下令廣泛購求和整理天下圖書,抄藏於內府,並命魏征編《群書治要》、孔穎達撰《五經正義》、高士廉纂《文思博要》、李泰修《括地誌》等等,大大繁榮了封建的學術文化。《李世民論兵文錄》內頁唐朝初年,北方邊患嚴重,突厥首領利用其騎兵優勢,經常長驅直人,侵撓內地,給人民的生命財產以及唐王朝的統治,都構成很大的威脅。唐高祖甚至打箅遷都襄樊,以避突厥鋒芒。唐太宗即位之初,突厥頡利可汗親率騎兵十多萬南下進攻長安,屯兵渭水河畔,形勢十分危急。這時,唐太宗一麵調兵遣將積極備戰,一麵率輕騎抵達渭水前線,與頡利可汗談判。頡利見唐朝已有準備,隻得簽訂盟約而還。在這次事件之後,唐太宗臥薪嚐膽,親率將士們習武操練,立誌消除北方邊患。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乘突厥內亂之機,命大將李靖、李勣統兵10多萬出征突厥。第二年,唐軍大敗突厥於陰山,俘虜了頡利及其部眾,基本上消除了東突厥對唐朝的威脅。接著,唐太宗又在西北和北方展開了一係列軍事行動,貞觀九年(635年)破吐穀渾,貞觀十四年(640年)平定高昌,置安西都督府;貞觀十八年(644年)擊破焉耆;貞觀二十年(646年)大敗薛延陀,在其地設立燕然都督府和雲中都督府;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軍攻占龜茲。

在唐王朝不得已采取武力,並取得節節勝利的同時,唐太宗也盡可能地采用溫和的手段來處理少數民族問題。他非常重視同各少數民族上層統治者的和親,多次以宗室之女嫁與各族首領,例如,將自己的妹妹衡陽公主嫁給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杜爾;將弘化公主嫁給吐穀渾可汗諾曷缽;他將文成公文下嫁吐蕃鬆讚幹布一事,更是成為漢藏關係史上的千古佳話。和親的結果,使唐朝與一些少數民族政權建立起一種友好和睦的親戚關係。即使對於戰敗的少數民族,唐太宗也決不歧視,而是寬宏大量地優厚他們。例如,突厥頡列可汗被俘後,唐太宗任命他為右衛大將軍,給予極好的生活待遇,遷居長安的突厥各級首領也大多拜為將軍,五品以上的突厥武官多至100餘人,這幾乎等於當時朝廷大臣中五品以上官員人數的一半。唐太宗還通互市、開驛路,積極地促進唐朝與各少數民族以及外國之間的經濟、文化交往,在這方麵表現出一種氣勢恢宏的“大唐風度”。貞觀年間,唐朝的版圖西至蔥嶺以東,東極大海,南抵林邑(今越南南部),北達大漠地區,麵積十分遼闊。唐太宗在各族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北方各少數民族首領推尊他為“天可汗”,並開辟了一條北起回紇、南至突厥的“參天可汗大道”。唐太宗曾對大臣們談起;“自古帝王都是貴中華而輕夷狄,我獨不采取這種偏見,一視同仁地對待漢族和少數民族,所以,各少數民族待我猶如父母。”這句話,盡管多少有點誇大的成份,但是唐太宗在貞觀年間處理民族關係上的成就,的確是前無古人的。

唐太宗從隋朝滅亡的曆史中汲取了深刻的教訓,在他的統治期間,由於他勵精圖治,納諫任賢,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關係等方麵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被史學家譽為“貞觀之洽”。但是,在唐太宗統治的後期,他虛心納諫的作風有所衰減,土木工程,屢有興作;頭腦發熱,用兵高麗,既損兵折將,又大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並且,還迷信方士,服用金石之藥。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廣七月,唐太宗在病後因服食異國方士的“金石秘劑”而不治身亡,終年53歲。盡管如此,總起來看,唐太宗仍不失為中國封建社會中不可多得的一代明君。

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周聖神皇帝武則天

1.由“才人”到皇帝

武則天又名瞾,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生於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她的父親武士護,原來是個做木材生意的大商人,與擔任隋太原留守的李淵關係很好,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後,他參加到李淵的隊伍中,擔任軍需官;唐朝建立後,作為開國功臣,他官至工部尚書、荊州都督,封為應國公。但在武則天12歲時,他就去世了。

貞觀十一年(637年),唐太宗聽說武則天容貌美麗,就把她納入後宮,立為才人,賜號“武媚”,當時她年僅14歲。人宮之後,武則天表現出與一般女子不同的剛烈性格。太宗有一匹名叫“獅子驄”的駿馬,性情狂暴,難以馴服,武則天很自信地對太宗說,她能製服這匹馬,太宗問她有何妙法,她回答說:“我先用鐵鞭抽它,不服,再用鐵撾擊它,還不服,我就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這樣的話竟出自一名少女之口,這使太宗感到吃驚。然而,太宗並不喜歡她的這種性格,武則天從14歲到26歲,一直是太宗後宮中品位較低的才人,沒有晉升也沒有生育,可見,她在這期間是不大受寵愛的。太宗晚年多病,太子李治入侍太宗,對比他大4歲的武則天一見鍾情。工於心計的武則天更是乘機對李治暗送秋波,直把個李治弄得神魂顛倒,隻是礙於太宗在世,他們倆好夢難圓。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後宮嬪妃中無子女的都被送進感業寺當尼姑,武則天也在其中。但不過一二年,繼位為天子的唐高宗李治舊情難忘,又把武則天接回宮中,冊封她為地位比才人高得多的正二品昭儀。

武則天第二次人宮之後,不久就懷孕,生下了她和高宗的第一個兒子李弘,後來,又接二連三地生兒育女。子女的增多,使得武則天的地位大為提高,她已不滿足於“昭儀”的身份,進而諷覦皇後的寶座。當時的皇後玉氏是礙魏大將軍王思政的孫女,得到了以長孫無舄為首的關中貴族、朝廷命臣的大力支持。武則天則主要是倚仗高宗的寵愛和自己的果敢、計謀,對王皇後發動了一場雖無硝煙刀劍,卻也殘酷血腥的戰爭。武則天在生下女兒之後,王皇後去看望了一下,皇後走後,武則天知道高宗馬上就要來,就下狠心掐死了女兒。高宗高興而來,掀開被子一看大驚失色,問及情況,宮女們說皇後剛來過,高宗憤怒異常,認定是王皇後害死了自己的女兒,就此堅定了廢王皇後,改立武則天的決心。永徽六年(655年)10月“高宗不顧眾大臣的極力反對,下詔廢王皇後為庶人,立武則天為皇後。不久,曾支持王皇後、反對立武則天為後的大臣,或遭貶逐或被殺害,絕跡於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