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傑出帝王(四)(3 / 3)

武則天當上皇後後,利用高宗的多病和懦弱,積極參預政事,後來又與高宗一起聽政,並稱為“二聖”,實際上,朝政主要是由武則天把持。隨著權力的增大,武則天的政治野心也不斷膨脹,做皇後,她巳覺得不過癮,當一個至尊無上的真正的武後步輦圖張萱唐天子,就成了她夢寐‘以求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她甚至不惜拿自己的兒子開刀。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不久,原太子李忠就被廢掉,而改立她的長子李弘為太子,後來,武則天感到李弘是其稱帝的障礙,就將他毒死。高宗又立次子李賢為太子,李賢能力與聲望超過哥哥李弘,更為武則天所不能容忍,於是,她就編造罪名將他廢為平民。公元680年,高宗隻得立三子李顯為太子。

683年,唐高宗去世,太子李顯繼位,是為中宗,但不到兩個月,就被武則天攆下寶座,廢為廬陵王。第二年,武則天又立小兒子李旦為帝,是為睿宗,但是實際上卻被她軟禁了起來,不許參予政事。武則天以皇太後身份臨稱製,完全控製了朝政大權。武則天的專政,引起一些唐朝大臣和李氏宗室的不滿,684牟,徐敬業等人以“匡複廬陵王”為號召在揚州起兵,688年,宗室琅邪王李衝、越王李貞相繼起兵,但都被武則天輕而易舉地平定下去。為了給其公開的和潛在的反對勢力以摧毀性的打擊,武則天任用了許多的酷吏,這些酷吏大搞株連陷害,動用嚴刑酷法,濫殺無辜,其中,索元禮、周興、來俊臣等有名酷吏所殺,各在藪千人以上。結果,李唐宗室近枝幾乎被誅殺殆盡,稍有反對武則天嫌疑的文臣武將也被殺害不少,武則天稱帝道路上的障礙全部被掃除。690年,66歲高齡的武則天終於登上了向往已久的皇帝寶座,她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降唐睿宗為皇嗣,成為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女性皇帝。

1選拔人材 不拘一格

在鎮壓反對勢力的同時,武則天又積極地從地主階級的各階層,尤其是庶族地主中選拔大批官吏,以擴大她的統治基礎。她還進一步發展了科舉製,在高宗和武則天統治的55年中所錄取的進士,僅據徐鬆《登科記考》中所記載的,就達一千餘人,平均每年錄取的人數,比唐太宗貞觀年間還要多一倍以上。690年,武則天在洛城殿親自主持考試,麵試貢士,開創了“殿試”製度。702年,她又開設“武舉”,選拔軍事中8古代傑郵一武贓棒飆搴武腳通人才。他還設立“南選”,以網羅南方士子入仕。武則天選拔人才能做到不拘一格,她不計門第,不重資曆,也不拘泥於某種形式。她曾經派巡撫使10人分巡10道,搜羅人才,許多科舉考試落選的士子及鄉村教師都被薦舉,授予官職。武則天還下詔求賢,不僅要求各級官吏推薦人才,還鼓勵采用自薦的方式:百姓自我推薦作官、官吏自我推薦升官。

武則天大膽選拔、放手招納人們作官,有時又到了泛濫的程度,使得官僚隊伍大為膨脹,但她一旦發現不稱職的官員,就毫不留情地予以革職罷免,乃至誅殺。當時的官場,大量的人湧進來,又有大量的人被淘汰掉,一《資治通鑒》說:“是時官爵易得而法綱嚴峻,故人競為趨進而多陷刑戮”,這是武則天在任官方麵所表現出來的一個重要特點。

對於真正有才能的人,武則天則非常看重。684年,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為他寫了一篇名為《討武瞾檄》的檄文,散發至各地。這篇文章氣勢磅礴,言詞犀利,文情並茂。文章開篇就列數了武則天的種種罪狀,甚至對她進行了人身攻擊,說她“人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據說,武則天讀到這裏並不介意,隻是微微一笑;當她讀到“一杯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字句時,竟情不自禁地對作者的文才大加讚賞起來,她感歎地說:“讓這樣的人才流為叛逆,這是宰相的過失。”在武則天統治期間,她重用的許多大臣,如宰相李昭德、狄仁傑、姚崇、張柬之等,武將唐休璟、郭元振等,都是難得的優秀人才。他提拔、重用他們,並且在酷吏和奸佞的掐害中保護他們,反映出武則天知人善任的眼光和重才愛才的特點。有這些人才作為朝廷支柱,即使在武則天政治失誤、小人娼獗的非常時期,其統治大廈也不至於傾倒,整個國家機器還能正常運轉,大唐帝國尚能保持一種強—姿態。武則天選拔、重用的一些人材,如姚崇、宋璟等人,甚成為後來唐玄宗“開元疼治”的頭等功臣。

武則天認識到:“建國之本,必在於農”,比較重輝農業經濟。674年,武則天向唐高宗“建言十二事”,即提出了12條重要建議,其中,第一條就是“勸農桑,薄賦徭”,另外還有幾條與農業生產有關。686年,她以自己的名義組織有關人員編寫了農書《兆人本業》,頒行天下,指導農業生產。她還曾親自在洛陽邙山之南祭祀蠶神,以鼓勵農婦養蠶。武則天把農業生產情況的好環,作為考察各地方官員政績的一項重要內容,684年,她再次下令獎勵農桑,並且明令規定,各州縣境內,如果“田疇墾辟,家有餘糧”,則該地方官可以獲得晉升和獎賞,如果出現“為政苛濫,戶口流移”的情況,就要遭受處罰。

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就連以前人煙稀少、經濟凋弊的河西地區,也因屯田的成功而糧食豐收,並且出現“牛羊被野,路不拾遺”的景象。國家掌握的民戶數字不斷增長,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國人口為380萬戶,到705年,即武則天去世的那年,人口已增至615萬戶。人口的迅速增長,從一個側麵反映出當時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並且,為接踵而來的“開元盛世”創造了重要條件。

在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與周邊民族的關係一度比較緊張,武則天在鞏固邊疆、改善民族關係方麵作了一定的努力。

吐蕃在鬆讚幹布去世之後,與唐朝又發生了軍事衝突。663年(龍朔三年)吐蕃攻滅唐朝的屬國吐穀渾,670年,吐蕃攻取西域18州,唐朝隻得退出龜茲、於闐、焉耆、疏勒等安西四鎮,唐通西域的道路遭到威脅。唐軍還在“大非川之役”和“青海之役”中被吐蕃打敗,吐蕃氣焰愈張。後來武則天一麵在西北實行大覿模的屯田,以加強那裏的邊防實力,一麵派遣軍隊與吐蕃反複爭奪安西四鎮。6犯年,唐休璟、孝傑、阿史那忠節等率軍大破吐蕃兵,收複了安西四鎮。唐朝在那裏駐兵3萬,還在龜茲(今新疆庫車)再次設置安西都護府,702年又在庭州(今新疆吉爾薩爾)設置北庭都護府,有力地鞏固了西北邊疆,維持了著名的絲綢之路的暢通。武則天又采用郭元振的建議,連年派出和親使去與吐蕃講和,唐朝的友好姿態,符合吐蕃民眾與唐朝;休戰和親的願望,也就孤立了好戰喜功的吐蕃權臣論欽陵。691年,論欽陵在內訌中被迫自殺,這有利於唐和吐蕃關係的改善。

679年(調露元年),歸降多年的東突厥起兵反唐,後來又恢複了其昔日的強盛局麵,並不斷地對唐朝進行侵擾。對叛唐複立的東突厥,武則天除采取必要的軍事行動外,也盡可能地爭取與它的和解。武則天曾接受默啜可汗的請求,歸還了突厥降戶數千帳,並送給突厥穀種4萬斛、農器3000件、鐵4刀斤、雜彩5萬段。唐和突厥還經常進行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互市,雙方關係得到改善。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東北的契丹族起兵反唐,攻陷了營、冀、瀛、幽、趙等州,唐朝連續派張玄遇、武攸宜、武懿宗等率兵前往鎮壓,都遭到失敗。後來,在東突厥的軍事配合下,才基本平息了這一事件。總的說來,武則天統治時期邊患不時出現,但她處理得大體得當,所以不至於造成對整個國家的嚴重凶、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