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傑出帝王(五)(3 / 3)

1357年,朱元璋在攻占徽州(今安徽歙縣)後,親自到石門山拜訪老儒朱升,向他請教奪取天下的方略。朱升贈他意味深長的9個字:“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意即增強軍事實力,鞏固後方,多儲備糧食,暫不稱王。―朱元璋聞後大喜,因為在當時,強敵如林,相比之下,朱元璋起兵較晚,實力較小,要想由弱轉強,削滅群雄、平定天下,朱升的計謀實在是上策。於是,朱元璋加強軍隊的軍事訓練,整頓軍隊紀律,使將士們的素質和戰鬥力得到提高;他重視農業,組織屯田,保證了軍隊的糧食供給;為了避免樹大招風,成為其他勢力打擊的重點對象,他遲遲不稱王,打的是紅巾軍的紅色戰旗,使用的是宋政權的年號,接受小明王的封號,表麵上與小明王保持臣屬關係。這樣,經過幾年的努力,朱元璋的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軍事及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巳有能力與諸雄一爭天下了。

在當時的各股割據力量中,以陳友諒的勢力最為強大,他占有湖廣一帶廣大的地區,兵多將廣,氣勢逼人,能否打敗1360年,陳友諒曾順江東下,進攻朱元璋,結果在應天府附近的龍江遭到伏擊,損兵折將。1363年,陳友諒乘朱元璋率軍北上之機,點起60萬大軍,包圍了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鎮守的洪都(江西南昌),朱元璋聞訊,親率20萬軍隊前來救援,兩軍相遇於鄱陽浙,於是爆發了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一次水戰―鄱陽湖大戰。這場戰爭進行了36天,打得十分艱苦,從軍隊人數和戰船的數量和質量來看,陳友諒占有明顯的優勢,但朱元璋以火攻的方式,燒毀了敵人的許鄱陽湖之戰娜拿後來,陳友謝被流矢射死,全軍潰敗,朱元璋終於獲得了最後勝利。

在消滅陳友諒之後,朱元璋乘勝進軍,於1364年攻占武昌,陳友諒子陳理投降。1366年朱元璋進軍江南,次年消滅了張士誠,迫條了方國珍。1367年10月,朱元璋命大將徐達、常遇春率師北伐,北伐軍以朱元璋提出的“驅逐胡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等口號來爭取民心,所向披靡,不到1年時間,就進人了元的大部,推翻了統治中國達98年之久的元王朝。此後,又陸續消滅了各地殘存的割據勢力。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府為京師,建起了中國曆史上又一個新的封建王朝。

2.加強集權以“猛”治國

明王朝剛建立時,中央和地方的機構建製基本上承襲元朝。經過幾年的統治實踐,朱元璋感到這種體製弊端很多,極易產生地方割據、尾大不掉、大臣擅權、君權旁落的不良後果。他決心采取措施,改變這種體製,以防患於未然。

明初仿效元朝,在地方上設行中書省,置平章政事和左右丞。行中書省總管一省的軍事、政務和司法,權力非常大,儼然是地方上的小朝廷。洪武九年〈1376年廣朱元璋廢行中書省,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1人,隻管理1省的民政和財政;另設按察使司掌管刑法,都指揮使司掌管軍事。這3個機構合稱為“三司”,它們彼此獨立又互相牽製,都直接聽命於朝廷,這就便於中央對地方的控製。

明朝初期,丞相掌管全國政務,凡事要先向丞相報告,然後再上奏皇帝,權力很大。1380年,朱元璋借口丞相胡惟庸“謀不軌”,將他殺死,此後就廢賒中書省,罷去丞相官職,分相權於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這樣,秦漢以來實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製度就此廢除,以後再也沒有恢複,朱元璋實際上身兼皇帝、宰相二任,成為中國曆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帝之一。

在軍事上,朱元璋實行“衛所”製度,全國軍隊編為衛所軍和京衛軍,由中央的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分別統轄。然而五軍都督府隻掌管軍隊的組織管理和軍事訓練,軍隊將帥的任免及軍隊的調遣權在兵部。若遇戰事,則調遣軍隊和任命將帥都須由皇帝決定,一旦戰事結束,將帥就要交回將印,士兵回歸原來的衛所。這樣,皇帝便牢固地控製了軍權,有效地防止了大將專權現象的發生。

為了加強對官吏、百姓的監察和控製,朱元璋設立了巡檢司、檢校和錦衣衛。巡檢司遍設於各地,負責盤査行人、緝捕“盜賊”。檢校是朱元璋特設的特務人員,多是他自己的心腹,其職責主要是:監視在京的大小官吏的活動,發現或聽說他們有任何“不公不法”之事,隨時向皇帝報告。錦衣衛是朱元璋專門設置的特務機構,它除了擁有偵察、緝捕“盜賊奸宄”的大權外,還設立了法庭和監獄,負責全國重罪犯人的審判和處刑。錦衣衛有指揮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從三品;下設僉事、鎮撫、將軍、力士、校尉等官吏,組織完備,權力極大。它和朝廷的府、部、院並無隸屬關係,由皇帝直接指揮,隻對皇帝一人負責。在朱元璋統治時期,檢校和錦衣衛的特務活動娼厥,本事很大,幾乎是無孔不入。有一次,大學士宋濂宴請賓客,第二天,朱元璋問他昨天喝酒了沒有,請了哪些客人,酒宴上上了哪些菜肴?宋濂為人謹慎,便一五一十地如實回答。朱元璋聽後笑著說:“說的全對,沒有騙我。”可見此事早有耳目向他詳細報告了。有一天,國子祭酒宋訥在家獨自生悶氣,麵帶怒容。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問他昨天生什麼氣。宋訥如實地說了,但卻感到納悶:皇上怎麼知道自己昨天生了氣?便壯著膽子就此事問皇上。朱元璋並不直接回答,他叫人拿出一張畫來,宋訥一看,這正是他昨天生氣時被人偷畫明太祖的寫真圖,於是恍然大悟。博士錢宰被征調到南京編纂《孟子節文》,不大習慣於在朝廷工作的作息安排,尤其是淩晨上朝。有一天罷朝回家,他信口吟道:“四鼓鼕鼕起著衣,午門朝見猶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時,朱元璋對他說:“昨天作的好詩,不過,我並沒有‘嫌’嗬,改作‘憂’字怎樣?”錢宰聽罷,嚇出了一身冷汗,趕緊向皇帝磕頭謝罪。朱元璋任用的大小特務嗅覺靈敏、手段陰狠,是他加強集權、維護統治的得力鷹犬。

朱元璋在總結前代統治的經驗教訓時說:“元朝因寬大而失天下,我理國家非猛不可。”朱元璋的“以猛治國”,就是要堅決鎮壓一切對他的政權構成威脅的人,不論是明顯的敵人,還是潛在的對手。

權臣和功臣是朱元璋重點打擊的對象。權重主忌,功高震主,這本是很普通的現象,但與一般君主不同的是,朱元璋往往是采取異常猛烈的手段來消滅他們。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等罪狀將丞相胡惟庸淩遲處死,後來,他將胡惟庸的罪名逐步升級,株連網羅的人也越來越多,胡惟庸的親屬、朋友、部屬及其與他有這樣或那樣關係的人,幾乎被斬盡殺絕,前後共殺死3萬餘人。1知3年,朱元璋又借機興起大將軍藍玉之獄,藍玉被殺並滅族,連坐被誅的有1.5萬多人,其中有不少是功高權重的軍中將帥。功績卓著、被譽為頭號開國功臣的徐達也未能逃脫厄運,1385年,他的背上長了毒疽,這種病最忌吃蒸鵝,在他病重時,朱元璋特賜蒸鵝令他食,徐達流著眼淚將蒸鵝吃下,不多日就死了。另一開國元勳韓國公李善長,在77歲時被殺,他全家及親戚70多人一同遭殺戳。朱元璋還製造文字獄來誅殺那些他認為敢冒犯自己尊嚴的文人,其實,基本上都是他的疑心使然,不少的文人成為了他屠刀下的冤鬼。朱元璋做過和尚,參加過紅中軍,在當時,紅巾軍被元朝統治者罵為“紅賊”,因而,凡是與"釋”、‘“賊”等字音義相近的字,都成為他的忌諱。例如,趙伯寧所作《賀萬壽表》有“垂子孫而作則”一語,林伯璟所撰《賀冬至表》中有“儀則天下”字樣,蔣質所寫《正旦賀表》中“建中作則”之句,這些句子中的“則”都被朱元璋念成“賊”,認為是辱罵自己,下令將上述撰表人統統處死。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所撰的《賀表》中寫道:“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連犯朱元璋幾處忌諱,他讀後勃然大怒,說:“生者僧也,罵我當過和尚,光者,罵我剃過光頭,則者/罵我做過賊”,喝令將徐斬首。此外,朱元璋還將其他一些表中的字句如“藻飾太平"',讀作“早失太平"、“帝扉”念成“帝非”、“式君父”理解成“失君父”等等,這些作者都因此掉了腦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