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傑出帝王(六)(1 / 3)

3.安養生息發展生產

由於元末統治者對人民的殘酷壓榨,再加上長期戰亂所造成的破壞,明朝初年,出現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國貧民困的現象。鑒於這種現狀,從小生活在民間,懂得民生困苦的朱元璋,從明王朝的長遠利益著想,下決心推行與民休息、發展生產的政策。他對官員們說:“天下剛剛平定,百姓財力還很困乏,猶如剛學飛的小鳥,不可以拔它的羽毛,新栽種的小樹,不可以碰它的樹根,應該讓他們安養生息:

朱元璋注意減輕農民的負擔,做到輕徭薄賦。明初製定的“賦役法”規定,民田一般每畝征稅糧五升三合五勺,按當時的畝產量計算,大約為三十稅一。遇到水旱等自然災害、年成不好時,他還常下詔蠲免當年賦稅。徭役在當時一般是有田一頃出丁夫一入,每年在農閑時節赴京服役三十日,比元末大為減輕。朱元璋還注意節儉,在定都南京之後,皇宮的興建自然是不可少的,朱元璋對有關官員說:“宮殿隻要求樸素堅固,不要過分華麗,不必建造亭台樓閣、花園苑圃。宮中的空地讓太監們種些蔬菜。不能傷民之財,勞民之力。”朱元璋的生活比較樸素,他不喜歡喝酒,吃、穿、住都不追求豪華,對於一些奢侈的東西不感興趣。有一次,一個回回商人送給他薔薇露,說可以治病,又可以調粉作化妝品。朱元璋回答說:“中國可以治病的藥物很多,不必用它,如果用來化妝打扮,養成侈靡的習慣,並沒有什麼好處。”拒絕不受。江西行省將陳友諒的豪華鏤金床奉送給朱元璋,遭到批評,他說:“這和後蜀孟昶的七寶溺器有什麼區別?”令人將它硒碎。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朱元璋,倡行節儉。有利於減輕人民的負擔。

朱元璋提倡的所謂“安養生息”,實際上就是“養雞下蛋”、“養民富國”的政策,養民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生產、恢複經濟、增加國家財政收人。為此目的,他采取了一些積極麗具體的措施。

朱元璋鼓勵農民開墾荒地,並相應地給予優惠條件。他規定,開墾的荒地即永為開墾者的產業,開墾者還可免除幾年的徭役和租稅。朱元璋還大力推行屯田。屯田分為民屯、軍屯、商屯三種,其中,軍屯的成績尤為顯著,基本上解決了軍隊的糧食供應問題。朱元璋曾不無自豪地說:“我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與事實相差不遠。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朱元璋非常重視水利建設,在他統治的31年中,幾乎年年都有規模較大的水利工程在進行,小水利工程更是遍地開花。據1395年的統計,全國共開塘堰40987處,疏通河流共4162處,修建陂渠堤岸5000多處,這些水利工程的興建,既防止了水患,又灌溉了農田,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了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朱元璋還采取措施來鬆她農民對於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他還放鬆了官府對工匠的束縛,對元代工匠常年服役的製度作了改革。在洪武十九年0368年)規定,工匠隻須每3年赴京服役1次,每次3個月,其餘時間可以自由經營。朱元璋還下令:凡是在戰亂中被迫為奴的,主人必須立即予以釋放,這就使得不少奴隸恢複了他們的自由民身份,增加了國家編戶之內的勞動生產者數。朱元璋“安養生息”的政策推行的結果,使得國家的經濟狀況大為好轉。二、三十年中,耕地麵積增加了一倍多,人口在1393年就達到6054萬多人,大大超過了元朝極盛時期的全國人口,手工業、商業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日趨發達,國家財政也賽得了可觀的收入。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去世,享年71歲。

中國古代在位時聞最長的傑出君主清聖祖康熙

少年君主智除權臣

1661年2月5日,清世祖順治皇帝福臨死,其子玄燁繼位,次年改年號為康熙,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康熙皇帝。

康熙帝是順治帝的第三子,他不僅“天表英俊”,而且天資穎慧,深得順治帝的喜愛。在他6歲時,有一次他與眾兄弟一道去向父皇問安,順治帝問他們長大後打算幹什麼,二子福全回答說願意成為一個賢王,康熙帝接著回答說,願效法父皇,繼承帝業,這就更使得順治帝對他另眼相看。因而,順治帝在臨死之前立下遣詔,冊立他為皇太子,繼承帝位,並特命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鼇拜4人為輔政大臣。

康熙帝即位時,年僅8歲,國政由4大臣執掌。而這4大臣中,索尼先死,遏必隆附和鼇拜,鼇拜自恃功高,專橫跋扈,野心勃勃,他製造借口,殺死了與他有矛盾的蘇克薩哈,實際上獨攬了朝政。鼇拜還利用手中的大權,貪汙受賄,營私舞弊,強行下令互換圈占多年的旗田,以擴大自己的勢力,掠奪更多的財富。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因反對這一措施,慘遭殺害在政治上,鼇拜倒行逆施,並姑息縱容吳三桂等地方割據勢力。對於年幼的康熙帝。鼇拜根本不放在眼裏,有時,他竟在康熙帝麵前揮舞拳頭,厲聲吆喝。因此,無論是對於社會的進步,還是對於康熙帝執掌君權,鼇拜都成為了絆腳石。少年康熙帝決定搬除這塊絆腳石。

但是,要除掉鼇拜,談何容易?鼇拜經過多年的結黨營私,朝廷文武大臣中有不少是他的死黨、親信,再加上他自己身經百戰,臂力過人,弄不好他狗急跳牆便舍危及朝廷。聰明的康熙帝一麵采取欲擒故縱、欲取姑予的方式,給鼇拜加封號,表彰他的“功績”,使他頭腦昏脹,放鬆戒備;另方麵,他以練習摔跤為名,精心選拔和訓練了十幾名身強力壯的少年,為擒拿鼇拜作準備。康熙帝於1667年親政,1669年,即康熙帝16歲那年,他在與幾位親信大巨進行密商之後,一天,召鼇拜入宮,鼇拜毫無察覺,仍象往常一樣犬垤大擺地走進皐宮,康熙一見鼇拜,便宣布他的種種罪狀,並令將他逮捕,這時,十幾名少年一擁而上,鼇拜企圖反抗,立即被製服。接著,康熙帝下令大臣審訊鼇拜,查明了他有30條罪狀,將他投人監獄。後來,鼇拜死於獄中,鼇拜的死黨也被鎮壓。

少年康熙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清除了鼇拜勢力,實際掌握了朝政大權,使清王朝進人到新的曆史孝展時期。

平定三藩統一台灣

康熙帝在清除鼇拜、執掌大權之後,天下並不安寧,幾年之後,爆發了舉國為之震動的“三藩之亂”。

所謂“三藩”,是指平西王吳三桂、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他們或他們的祖先是原明王朝的將領,後來投降了清軍,並在鎮壓農民起義和消滅南明勢力中立下大功,被清王朝分封為王,鎮守南方和西南,形成了三股巨大的割據勢力。

三藩中,以鎮守雲南的吳三桂勢力最大。在軍事上,他手握重兵,擁有數萬精銳將士;在政治上,他結黨營私、培植親信,不僅在所轄地區擅自選用官吏,還向南方諸省派出官吏,當時稱為“西選”,出現“西選之官幾滿天下”的現象;在經濟上,他大肆兼並土地,掠奪財富,並壟斷了地方財權,財政收支不受中央的節製,使他擁有了雄厚的財力。鎮守福建的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尚可喜父子,也擁有大量武裝,並在地方上實行殘暴的統治。耿精忠“以稅斂暴於閩”,尚可喜年老多病,他的長子尚之信掌握實權,尚之信嗜酒嗜殺,凶殘成性,甚至割人肉喂狗為戲。有一次,他見一位侍臣肚子挺大,就說,這裏麵一定有奇貨,一麵說一麵就用刀戳開了這位侍臣的肚子,其殘暴令人發指。朝廷還需撥給三藩大量的軍費,每年一塒都在2000萬兩以上,占去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多,當時有“天下財賦,半耗於三藩”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