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傑出帝王(六)(2 / 3)

三藩們如獨立王國,但又消耗著國家的大量財賦,並對清王朝構成嚴重的威脅。康熙帝親政以後,以三藩及河務、漕運為三大事,書寫在宮廷的柱子上,夙夜廑念,不敢忘懷,三藩,成為他的心頭之患。

1673年,三藩中的尚可喜上疏請求回遼東養老,並要求讓他的兒子尚之信繼承王位,仍留鎮廣東。清政府同意了尚可喜告老還鄉的要求,但不允許尚之信留鎮廣東而決定撤藩。消息傳出,吳三桂和耿精忠為了試探康熙帝對他們的態度。也先後上疏請求撤藩,暗地裏卻加緊準備叛亂。對是否撤藩問題,在朝廷引起了激烈的爭論,多數大臣擔心撤藩會若出大禍。最後,康熙帝果斷地裁定:三藩已成尾大不掉之勢,對國家形成了威脅,尤其是吳三桂久有異誌,“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發製之”,堅決撤藩,於是,詔令吳、耿同時撤藩。吳三桂在接到撤藩詔書之後,便於當年口月率先發動叛亂,他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著“複明”的幌子,發布討清檄文,殺害清朝派駐雲南的重要官員,率師大舉北上。隨後,耿精忠和尚之信也相繼起兵叛亂,與吳三桂遙相呼應,一時間數省陷落,叛軍氣焰十分囂張。如何處置這件事,對於年輕的康熙帝來說,無疑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當吳三桂叛亂的消息十萬火急地傳到北京時,滿朝文武中隻有少數人堅決主張平叛,大多數人反對動武,有的人甚至提,出將原先提議撤藩的大臣殺死以使吳三桂息兵的主張。―西藏達賴喇嘛五世,更是向康熙帝提出了“裂土罷兵”,即分裂中國,使吳三桂等叛亂勢力合法化的荒謬建議。麵對複雜的形勢’康熙帝保持著清醒的頭腦,他力斥妥協的論調,毅然決定以武力平叛,並下令處死吳三桂在京的子孫,以示決不與吳三桂妥協的決心。然後,康熙帝親自指揮了平息叛亂的軍事行動。戰爭初期,叛軍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些勝利,由雲南、貴州推進到四川、湖南,並進窺陝西、江西,企圖從兩翼迂回北進。康熙帝審時度勢,確定擒賊先擒王的方略,下令停撤閩粵二藩以穩住耿精忠和尚之信,集中兵力痛擊吳三桂。康熙帝出兵川、陝、贛、鄂進行反攻,積極爭取了叛臣陝西提督王輔臣的重新歸附,控製了西北的局勢。又從江西直取長沙,乘吳三桂全力固守長沙、其方麵守備空虛之際,揮師自荊州渡江,吳軍漬敗。耿精忠和尚之信分別於1666年和1667年向清政府投降,吳三桂的日子愈來愈不好過,為鼓舞士氣,吳三桂於1678年3月在衡州稱帝,國號“大周”,改元“昭武”,但幾個月之後,他就在病憂之中死去。他的孫子吳世墦繼位後,更是每況愈下,幾年之中,清軍盡複失地。1681年,清朝三路大軍在雲#會師,圍攻昆明,10月城破,吳世墦服毒自殺。於是,一場曆時8年、波及10省的武裝叛亂終於得到平息。

“三藩之亂”的平定,顯示出康熙帝傑出的政治、軍事才能,極大地提高了他的威望。但他並沒有陶醉在這一勝利之中,而是乘勢著手解決統一台灣的問題。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明末動亂,荷蘭殖民者乘機侵占了寶島台灣,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率軍從金門渡海收複台灣,於第二年趕走了盤蹈台灣38年之久的荷蘭殖民者。但不久,鄭成功因病逝世,他的長子鄭經繼位,政治上開始走下坡路。三藩之亂時,鄭經遣軍入廈門,取同安,又與耿精忠合攻廣東。1680年,清軍收複廈門,鄭經退保澎湖。

1681年鄭經死,其子鄭克塽為部將馮錫範等擁立,實為傀儡,政治更加腐敗。這時,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已基本取得勝利,康熙帝認為統一台灣的時機已成熟。於是,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讓他擔負起攻取澎湖和.台灣的重任。1683年,施琅率戰船300艘、水師2萬,進攻澎湖,經過7天激戰,擊潰了鄭氏集團的主力部隊,於6月22日攻占了澎湖,打開了通向台灣的門戶。鄭氏集團見大勢已去,不得不向清軍請降,1683年8月,清軍進入台灣,分裂多年的中國又重新獲得了統一。

收複台灣之後,康熙帝否決了某些官員提出的放棄台灣主權的荒謬主張,采納了施琅的建議,在台灣設置一府三縣,隸屬於福建省。並在台灣設巡道1員、總兵官1員、駐軍8000;在澎湖設副將1員,駐兵2000。這些措施的實行,對於加強台灣與大陸的聯係、促進台灣的開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曆史意義,表現出康熙帝的遠大眼光。

3.發展經濟愛好科學

經過明末清初幾十年的戰爭,全國出現“地土荒蕪”、“人丁稀少”、經濟殘破的局麵。為了鞏固清王朝的統治,康熙帝采取了一些有利於恢複和發展經濟的措施。

經濟以農為本,農業又以土地為根本,康熙帝非常重視土地問題。他在親政後不久的1669年,鑒於清初入關後推行的圈地令使農業遭到破壞,並加劇了各種社會矛盾,斷然決定,永遠停止圈地,並下令將當年所圈之地,如數歸還農民耕種。為擴大耕地麵積,康熙帝獎勵吏民開墾荒地,他規定,地方鄉紳墾荒業績突出的可授予官職,官吏組織墾荒有功的可獲晉升,荒地一經開墾,開墾者即為業主,並可免稅年。康熙帝還下令將部分明代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歸墾種之人所有,這就使一些過去的佃農,成為占有土地的自耕農,大大地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熱情。

康熙帝還十分重視水利工程,因為興修水利對於農業生產以及漕運糧食、預防水災等方麵都具有重要意義,他曾把河務、漕運與三藩並列為三件大事。1677年,當平定三藩的戰爭還在激烈地進行時,康熙帝便任命水利專家靳輔為河道總中國曆史知識全書~“~重要人物督,在另一名水利專家陳潢的協助下,開始了大規模的治河工程。每年投入300多萬兩白銀的經費,經過10餘年的努力,終於修複了黃、淮故道,許多長期被洪水淹沒的土地重新變為良田,黃淮一帶的農業生產在此後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免除了水患的威脅,漕運也得以暢通。康熙帝還親自抓了渾河的修建工程,開挖了一條200多裏長的新河道,使渾河不再泛濫成災,並由此增加了許多的膏腴之田,工程竣工,康熙帝將渾河改名為“永定河”。

康熙帝注意減輕人民的負擔。他提倡節約行政開支,並取得成效,明代時,理藩院一年用銀80萬兩,康熙時隻用8萬兩;明朝光祿寺一年用銀100萬兩,康熙時一年隻用10萬兩,有時還更少。他宣稱,宮中36年總費用,還不及明朝宮中一年的開支,大體符合事實。康熙帝還實行減免錢糧的措施,在他統治期間,先後在全國各省共免錢糧545次,從康熙五十年0711年)開始,還在3年內進行了一次全國性的大蠲免,康熙帝幾十年中蠲免錢糧的總數,超過1萬萬兩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他宣布,全國的賦稅額以上年的為準,以後增加人口,額外添丁,不再多征,叫作“盛世滋丁,永不加賦”。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民負擔有所減輕,有利於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