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隨著全球經濟的穩步複蘇,帶動了汽車銷量的增長,全球的汽車銷量約7200萬輛。在國際環境向好的大背景下,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總體態勢良好,且國家出台了多項汽車產業政策以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使得2010年中國汽車產業延續了2009年快速發展的勢頭。本章重點分析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國內環境,中國汽車產業基本運行情況中國汽車市場發展,以及中國主要汽車企業發展的基本態勢,嚐試分析上海汽車產業發展的國內背景。
第一節國內環境
一、經濟環境
2010年中國宏觀經濟總體態勢良好,確保了國內汽車市場的持續繁榮。首先,國民經濟逐漸由回升向平穩較快發展的正常軌道。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39798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較2009年增長1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2009年增長15.7%;工業利潤實現大幅增長,2010年前11個月,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38828億元,同比增長49.4%,比2009年提高41.6個百分點。第二,國內市場平穩較快增長,汽車消費依然火爆。2010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4554億元,同比增長18.4%,剔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4.8%。汽車類產品零售額同比增長34.8%,較2009年提高2.5個百分點,僅次於金銀珠寶類和家具類產品。第三,市場物價同比上漲,國民經濟發展麵臨通脹壓力。2010年,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3.3%。其中,城市上漲3.2%,農村上漲3.6%。國產汽車價格全年累計比2009年同期上漲0.87%,其中,乘用車價格小幅下降,與2009年相比下降0.96%,而商用車價格較2009年同期上漲3.11%。第四,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汽車消費需求旺盛。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109元,比2009年增長11.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919元,比2009年增長1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9%。人均收入的穩定增長使得居民的汽車消費需求持續高漲。第五,國際市場逐漸複蘇,中國對外貿易走出低穀,出口出現恢複性增長,貿易順差有所減少。2010年,全年進出口總額29728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34.7%。其中,出口15779億美元,增長31.3%,除扭轉2009年負增長的局麵外,比2008年還有所增長;進口13948億美元,增長38.7%。進出口相抵,順差1831億美元,比2009年下降6.4%。
二、政策環境
2010年,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日趨完善。在宏觀政策層麵,國務院印發《國務院發布關於促進企業兼並重組的意見》,將汽車列為兼並重組的第一個重點產業,旨在“推動優勢企業實施強強聯合、跨地區兼並重組、境外並購和投資合作,提高產業集中度,促進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的骨幹企業,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同時,在汽車振興規劃作用下,汽車產業政策更加細化:
一是產業調控政策加強。在2010年1月,工業與信息化部和國家發改委分別下發《關於調查汽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有關情況的通知》和《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關於進行汽車產能情況調查的通知》,預防未來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和投資泡沫。
二是汽車消費政策升級。一方麵,繼2009年底上調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標準,2010年,“以舊換新”政策補貼力度加大,可與購置稅優惠政策疊加享受;另一方麵,國家密集出台《關於開展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的通知》、《節能汽車(1.6升及以下乘用車)推廣實施細則》及《關於擴大公共服務領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有關工作的通知》三項鼓勵政策推動新能源汽車在我國的普及。此外,至2010年底,2008年以來我國陸續推出的小排量車購置稅優惠、汽車下鄉和以舊換新補貼三項鼓勵政策均到期退出,其中包括小排量車購置稅優惠取消,自2011年1月1日起,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車輛購置稅征收恢複10%的稅率。而財政部還發布通知表示,汽車下鄉和汽車以舊換新補貼政策於2010年12月31日執行完畢,將不再延續。這些政策到期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汽車消費。
三是產業技術政策進一步明確。在產品質量建設方麵,工信部在2010年3月份下發了《關於加強汽車產品質量建設促進汽車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希望通過加強產品質量建設工作引導我國汽車產業良性發展。工信部還進一步明確電動汽車技術改造投資方向,於2010年5月26日發布《汽車產業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投資方向(2010)》,涉及六大領域:電動汽車及部件、發動機、變速器、汽車電子控製係統、其他關鍵零部件、零部件技術中心建設等其他項目。
四是汽車生產企業準入管理製度逐步建立。為貫徹落實《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汽車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等有關政策規定,維護低速汽車、商用車產品市場競爭秩序,推動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以及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工信部印發了關於辦理三輪汽車、低速貨車生產企業《公告》變更有關事項的通知以及《商用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加強低速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提高商用車的準入門檻。2010年底,為規範商用車、低速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工信部通過《商用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和《低速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以促進商用車、低速汽車行業的健康發展。
五是汽車召回製度更加完善。國家質檢總局以2004年會同發改委、商務部、海關總署聯合發布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為基礎,起草了《汽車產品召回監督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在汽車產品召回的監管範圍、監管力度、罰則上限、威懾力等方麵全麵升級,使得我國汽車召回製度的規範性、約束性和權威性進一步增強,能夠更加有效的保護消費者權益。
此外,2010年7月19日,國務院法製辦公室公布《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進一步加強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的管理。
第二節中國汽車產業基本運行情況
一、總體態勢良好
2010年,中國汽車工業延續了2009年的發展態勢,各項主要行業經濟指標表現良好,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工業總產值快速增長。2010年1—11月,中國汽車產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39044.99億元,較2009年同期增長36.90%,較2009年增長20.3%;增長額為10523.65億元,增幅同比提高14.64個百分點。二是汽車產業盈利繼續保持大幅度增長。2010年1—11月,中國汽車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9350.50億元,同比增長38.8%;累計實現利潤總額3314億元,同比增長66.8%;累計實現利稅總額5119億元,同比增長54.8%。三是企業虧損麵縮小,虧損度減輕。2010年1—11月,全國汽車行業規模以上企業虧損企業個數為1725家,同比下降17.39%,占行業總企業單位數的比重為11.38%,企業虧損麵與2009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2個百分點。同時,虧損企業虧損度也在減輕。虧損企業同期虧損額為69.70億元,同比下降31.55%,減少虧損額32.12億元。其中,國有控股企業虧損額為30.65億元,同比下降31.04%,減少虧損額13.80億元;外商控股企業虧損額為15.51億元,同比下降49.42%,減少虧損額15.16億元。四是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2010年1—11月,全國汽車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合計為4557.10億元,其中自籌資金為3814.61億元,占行業本年資金來源的比重為85.50%。
二、整車製造業再創新高
2010年,中國汽車整車再創全球曆史新高,又一次蟬聯全球第一。中國汽車產業產量達1826.47萬輛,同比增長32.44%,其中乘用車和商用車產量分別為1389.71萬輛和436.7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83%和28.19%。從月度數據看,2010年,中國汽車整車月產能穩步增長,月均產量在120萬輛以上,最高的3月份,產量超過170萬輛。與此同時,汽車產業內部結構性調整加快,受新能源汽車產能增長的影響,整車產量自2010年4月連續5個月出現環比下滑,至2010年8月這種趨勢才有所放緩。但2010年的月度產量較2009年同期水平增長幅度仍十分顯著,月均同比增幅達到37.37%。
三、零部件製造業發展加速
隨著汽車產銷量的迅速提升,汽車零部件產業也快速發展,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4116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1.2萬億元,2010年汽車零部件工業總產值將超過1.6萬億元資料來源:宦璐、阮奇、王曉華:《“十二五”汽車零部件產業目標鎖定集團化》,《上海證券報》,2011年1月7日。。目前,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業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一是企業規模比較小,80%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不足1億元;二是產品的附加值不高,主要以機械加工為主,從事貼牌貿易占多數;三是技術創新水平和產品質量有待提高,在核心和關鍵技術上仍缺少投入,核心技術大多掌控在外方手中,本土化生產、設計、研發的企業較少資料來源:李永鈞:《生存環境堪憂汽車零部件企業如何應對》,《中國工業報》,2011年1月14日。。同時,201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業發展還麵臨原材料漲價、整車廠把成本壓力向零部件供應商轉移、價格惡性競爭、外資打壓等不利局麵。對此,零部件製造企業紛紛利用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在2010年密集上市,力圖做大做強。例如,興民鋼圈和隆基機械先後在中小企業板上市交易,通過IPO分別募集資金7.06億元和5.09億元;此後,萬裏揚、中原內配和鬆芝股份也陸續在中小板上市,而雙林股份則在創業板上市,力帆股份和杭齒前進在主板上市;2010年年底,經營汽車零部件業務的海立美達和亞太科技開始網上申購,準備上市。據不完全估計,2010年先後有12家汽車零部件企業通過國內資本市場融資,融資額達111.8億元曹婷:《2010年12家汽車零部件企業融資達111.8億元》,《中國汽車報》,2011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