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思想上的誤區(1 / 1)

雖然得了糖尿病是一件不幸的事情,但是樹立科學正確的疾病觀,對於每一個糖尿病患者都是很重要的。應該平靜接受,樂觀對待。過於漠視或者過於憂慮都是不可取的。不良的情緒,會成為治療路上的“絆腳石”,給治療帶來障礙和困難。

下麵介紹一些糖尿病治療中思想上的誤區。

1.對糖尿病麻痹大意的誤區

有這樣一些糖尿病患者,他們看待事物過於樂觀,或者太過粗心,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覺得糖尿病隻是糖代謝不正常,誤認為其對健康的危害並不大。孰不知,糖是人體能量供應的主要物質,為大腦、心髒等重要髒器提供熱能的主要來源也是糖。血糖水平保持在一定範圍內,才能保證各髒器功能正常運行;血糖代謝紊亂則可導致機體三大物質代謝紊亂,對機體造成很大危害,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絕對不可麻痹大意,輕視糖尿病的危害,而應以科學的態度看待這種疾病,積極配合治療,使病情得到有效控製。

2.回避現實,諱疾忌醫的誤區

有些人得了糖尿病,往往采取一種漠不關心、不檢查、不承認、不治療、聽之任之的態度,其原因在於患者本人不了解糖尿病及其危害的嚴重性,不清楚該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血糖長期控製不好,就會發生雙目失明、腎功能衰竭、腦卒中甚至導致截肢等殘疾或過早死亡。

3.過於恐懼的誤區

許多糖尿病患者是在健康體檢或糖尿病普查中發現血糖升高,意外得知自己患有糖尿病的。由於缺乏對糖尿病的足夠認識,所以有許多患者得了糖尿病後,便認為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感到恐懼不安,特別是了解到糖尿病危重急症的危害,如視網膜病變會導致失明、糖尿病壞疽要截肢,以及容易引發心肌梗死、腦梗塞等,從而談病變色,甚至一聽見“糖”字就起雞皮疙瘩,以致精神抑鬱,噩夢不斷,惶惶不可終日。這種恐懼心理,最終隻能使病情加重。還有一些患者,對糖尿病的治療缺乏耐心,若是短時間內藥效不理想,或病情有反複,或出現並發症,就心煩不安、夜不能寐,甚至產生絕望心理,這樣更加不利於疾病的治療。

4.心理壓力太大的誤區

糖尿病的發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闡明。醫學專家一致認為糖尿病是一個多病因的綜合病征。在糖尿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精神、神經因素的誘發作用是近年來中外學者所公認的。因為精神的緊張、情緒的讖動、心理的壓力會引起某些應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這些激素都是升血糖的激素,也是與胰島素對抗的激素。這些激素長期大量釋放,勢必造成內分泌代謝調節紊亂,引起高血糖,導致糖尿病。生活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人們不得不承受來自各個方麵的精神壓力,如學習、工作中的競爭,家庭負擔等等。無論是什麼樣的壓力,都能使人體的血糖升高,尤其是胰島功能較差的糖尿病患者。而在生活中各種各樣的壓力又是不可避免的,患者如何對待這一切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控製糖尿病的能力。所以,學會如何識別和處理壓力對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通過找出引起壓力的原因和自己對壓力的反應,就會知道什麼時候更應該密切觀察自己的血糖,並采取相應的措施來解決壓力。需要提醒的是,有些患者擺脫壓力的方法是非常不健康的,比如吸煙、飲酒、吃含糖或脂肪高的零食、用食物或零食來獎勵自己、遠離或疏遠朋友或家人等。雖然通過這些方法暫時能緩解當時的煩惱,但從長遠的角度看,對身體和糖尿病的控製都非常不利,應當及時糾正。

5.輕信保健品的誤區

目前在市場上,各種各樣的保健食品及保健品無所不在。據調查,保縫食品和保健品對糖尿病的作用大致可以分為3類:純屬粗製濫造的假冒偽劣產品,其推銷全靠不實廣告或者不正當促銷手段;僅管有一定的食療效果,但療效不明顯;確有實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糖、血脂或血壓,或者在增強體質、調理機體功能方麵發揮輔助治療作用。

在良莠不齊的保健品麵前,糖尿病患者要學會辨別真偽,以免在身體健康和經濟方麵受到損害。同時,要認識到保健食品和保健品不是藥品,不可能有明顯的降糖作用,其在糖尿病治療中的正確定位應該是輔助治療。對於一些商家為了推銷產品而做的言過其實的宣傳,一定要提高認識,對其所宣稱的吃了這種保健食品,就不必控製飲食、不必鍛煉身體,就能完全達到控製糖尿病的治療目的,甚至能治愈的騙詞,切不可上當受騙、隨便聽信。在選用保健食品和保健品之時,要注意其生產廠家、批號,特別是保鮮時間,不要選用無廠家、無批號、無保鮮時間或者有效期已過的保健品,以免對糖尿病的防治產生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