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第三節“賣也要吃,買也要吃”—— 把客戶捧在手心裏

“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台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路。

他的全部資金隻有父親為他東挪西借來的200元錢,他隻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裏承租一個小小的鋪麵。由於米店規模小,地處偏僻地帶,又缺乏知名度,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麼打開銷路呢?

王永慶心裏想:“要想讓人知道我的米店,就必須在品質與服務方麵做得比別人好,如果我的米和服務比別人好的話,客戶說不定在試用之後,就會回頭來我的米店買了。” 

於是基於“處處為客戶著想即客戶至上”的想法,王永慶就在米的品質、服務和收款上下苦功。 

那時候,稻穀加工非常粗糙,大米裏有不少糠穀、沙礫。這種現象非常普遍,買家賣家都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王永慶卻從這裏找到了突破口。他和來米店幫工的兩個弟弟一齊動手,將夾雜在大米裏的糠穀、沙礫統統清理幹淨。這樣一來,他店裏的米質比其他米店要高一個檔次。顧客買了他家的米,發現米裏的雜質非常少,下次還會跑來光顧。 

在服務方麵,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王永慶卻增加了這一服務項目。每當有客戶上門買米時,他就提出一個要求說:“你要買的米,我送到你家裏好不好?”客戶當然說好,米那麼重,有人願意送米到家,那是求之不得的事。無論晴天還是下雨天,無論路程遠近,隻要顧客叫一聲,他立刻送到,而且免收服務費。 

一天晚上,天下著大雨,王永慶忙完店裏的活兒時已是深夜。剛上床躺下,就聽到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原來是一家飯店的老板。老板說飯店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一鬥米過去。按當時的行情,賣一鬥米隻能賺一分錢。但為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一鬥米,披上一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濕透了。

王永慶給顧客送米,並非送到就算,還要幫人家將米倒進米缸裏。如果米缸裏還有陳米,他就將陳米倒出來,將米缸刷幹淨,然後將新米倒進去,將陳米放在上層。這樣,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他這個小小的舉動令不少顧客深受感動,成了他家的鐵杆客戶。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拿出一個小筆記本,記下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這麼一來,不但這家客戶可以確保無斷米之虞,而且他也可以確保客戶不會因為斷了米而臨時轉向其他米店買米。

王永慶做這些額外服務的時候常常用父親說的一句古訓來激勵自己:“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有錢,唯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不過,由於當地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閑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十次有九次都能收到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