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王永慶處處替顧客設想周到,熱心服務,大家一傳十,十傳百,他的名氣越傳越大,嘉義人都知道米市馬路盡頭的偏僻小巷子裏,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越做越大。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又籌辦了一家碾米廠,同時完成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
從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慶最終成為台灣工業界的“老大”。後來,他談到開米店的經曆時,不無感慨地說:“雖然當時談不上什麼管理知識,但是為了服務客戶做好生意,就認為有必要掌握客戶需要買米及方便付款的日子,沒有想到,由此追求實際需要的一點小小構想,竟能作為起步的基礎,逐漸擴充演變成為事業管理的邏輯,到今天台塑企業各項管理製度的基本概念,都可以說起源於此。”此種“客戶至上”的理念所延伸出來的品質改善、便利客戶以及定期日收款,等等,不但使王永慶的米店經營得極為出色,而且也奠定了日後他經營塑膠事業成功的基石。
王永慶喜歡用台灣的俗語來教導手下的業務員做事,他經常說“賣也要吃,買也要吃”,意思是買的一方要謀求利益,賣的一方也需要利益,買賣雙方的關係相當於“唇齒相依”。 隻有客戶能夠生存發展下去,賣方企業才有發展的餘地,反過來說,關心客戶的發展前途,也等於是關心自己企業的發展前途。
為了讓台塑的重要幹部們領會生意之道,領會如何將顧客放在手心裏,王永慶講了一個小販沿街叫賣的故事。
半夜三更的時候,一些賣魚丸湯、肉丸和粽子的小販就開始在做生意了,他們從很遠很遠的地方一路叫賣過來,從附近經過,又跑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嘹亮的叫賣聲在很遠的地方都能聽得見。
即使很少有人光顧生意,這些小販還是一樣沿街叫賣過去,不怕辛苦。如果這時候有人對他們喊道:“賣燒肉粽的,來!”“賣魚丸湯的,來!”即使聲音很粗魯,小販們依然會很快地回答:“來了!來了!”聲音非常柔和愉快,聽不出一點不高興。倘若我們是做生意的,聽到顧客粗魯地對我們說:“喂,我要買這個。”我們會覺得顧客太沒禮貌,心裏覺得不高興。可是為什麼那些小販不覺得客人沒禮貌,依然能以溫和的聲音回答呢?
因為他們沿街叫賣了半天,好不容易才有人來光顧,當然高興了,這是做生意的道理。
王永慶總結說,如果我們的營業人員有這個認知,推銷工作不知道會愉快多少倍!
從故事中我們看出,王永慶把顧客當成寶,捧在手心裏,想客戶所想,想客戶所未想,真正做到了客戶至上。這樣誠懇、熱心的商家,客戶怎麼能不青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