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三節“華為冬天”的啟示
——最危險的情況是你意識不到危險
“冬天也是可愛的,並不是可恨的。我們如果不經過一個冬天,我們的隊伍一直飄飄然是非常危險的,華為千萬不能驕傲。所以,冬天並不可怕,我們是能夠度得過去的。”
當華為2000年新世紀伊始,在“網絡股”泡沫破滅的寒流還未侵襲中國,國內通信業增長速度仍以20%以上的時候;當華為2000年年銷售額達220億元、利潤以29元人民幣位居全國電子百強首位的時候,任正非卻大談危機:“華為的危機以及萎縮、破產一定會到來。”他在一次公司內部講話中頗有感觸地說:“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隻有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曆史規律。”這篇題為《華為的冬天》的文章後來在業界廣為流傳,深受推崇。
當然,“華為的冬天”實際上並非隻是華為公司的冬天。正如在《華為的冬天》最後,任正非指點江山地說:“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網絡股的暴跌,必將對兩三年後的建設預期產生影響,那時製造業就慣性進入了收縮。眼前的繁榮是前幾年網絡大漲的慣性結果。記住一句話‘物極必反’,這一場網絡、設備供應的冬天,也會像它熱得人們不理解那樣,冷得出奇。沒有預見,沒有預防,就會凍死。那時,誰有棉衣,誰就能活下來。”
“華為的冬天”帶給我們這樣一個重要的啟示——最危險的情況是你意識不到危險。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危機總會不知不覺地到來,因此,作為企業家就要預先做好準備。怎樣做準備呢?那就是時刻樹立危機觀念,對企業的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從而使企業健康快速地發展。如果一個企業喪失了危機觀念,就好像一個人閉著眼睛開車一樣,早晚會出事。
微軟是世人公認的成功企業之一,但是比爾?蓋茨仍然不忘告誡他的員工,要時刻有“距離破產隻有18個月”的危機感;海爾集團的CEO張瑞敏也這樣闡述他的經營感受: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以永遠的憂患意識追求永遠的活力,實現海爾的螺旋式上升。
由此我們發現,在每一個成功企業的背後,必定有一位充滿憂患意識的領導者。在勝利的歡呼聲中,他最關心的不是企業獲得了多麼大的成功,而是在不停地積極思考企業離危機到底還有多遠,探索企業麵臨那種處境時的處理方法。
為了達到強化員工危機意識的目的,任正非甚至將這一點作為一項戰略納入企業的發展規劃中。在1998年出台的《華為基本法》中,有這樣一條內容: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華為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通過無依賴的市場壓力傳遞,使內部機製永遠處於激活狀態。
這一觀點在討論會上曾引起激烈的爭論,當時多數人的意見是:信息服務不僅可以促進企業有形產品的銷售,而且它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市場空間,甚至超過所謂傳統的硬件設備收入。有人還舉出了國際領先的IT企業IBM提供信息谘詢服務的例子,來闡述華為沒有必要限製自己潛在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