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四節華為還要艱苦奮鬥,“床墊文化”仍要堅持
——艱苦奮鬥是華為的魂
“華為沒有國際大公司積累了幾十年的市場地位、人脈和品牌,沒有什麼可以依賴,隻有比別人更多一點奮鬥。”
任正非的《天道酬勤》這篇文章中有這樣一段文字:艱苦奮鬥是華為文化的魂,是華為文化的主旋律,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外界的誤解或質疑動搖華為的奮鬥文化,任何時候都不能因為華為的發展壯大而丟掉華為的根本——艱苦奮鬥。
在華為創辦近20年後,任正非重新強調“奮鬥文化”這一主題,顯然是有緣由的,這要從2006年的“胡新宇事件”說起。
胡新宇,2005年畢業於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碩士畢業後進入深圳華為公司從事研發工作。在2006年4月底住進醫院之前,他經常在公司加班加點,晚上就在辦公室打地鋪熬上一宿。他被送入醫院後,連續幾天的搶救依然沒能挽回這位勞累過度的工程師年輕的生命。
任正非剛創業的時候,由於管理體係不完善,加上客戶對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員工經常需要工作到深夜,累了就鋪一張墊子休息,因此在華為有“床墊文化”之說。胡新宇病故後,國內許多大媒體對這一事件紛紛報道,並將胡新宇的病故歸因於“過勞死”,當時在社會上引發了一場針對華為“床墊文化”氣勢洶湧的批判浪潮,認為這種隻顧進攻而不顧人性的文化已經不合時宜。其實,任正非從2000年開始就不大提“狼性文化”了,而“床墊文化”屬於華為創業前期艱苦奮鬥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艱苦奮鬥是華為文化的魂,是華為之所以能走到今天的最重要的推力,是華為在任何條件下都必須堅持不懈保持的重要文化。
因此,任正非的這篇《天道酬勤》可謂是對當時人們批評和懷疑的一種回應,是順時而作。他這樣寫道:
當代企業管理比較複雜困難的是工業,而工業中最難管理的是電子工業。電子工業有別於傳統產業的發展規律,它技術更替、產業變化迅速,同時,沒有太多可以製約它的自然因素,例如汽車產業的發展受鋼鐵、石油資源及道路建設的製約,而用於電子工業的生產原料是取之不盡的河沙、軟件代碼、數學邏輯。正是這一規律,使得信息產業的競爭要比傳統產業更激烈,淘汰更無情,後退就意味著消亡。要在這個產業中生存,隻有不斷創新和艱苦奮鬥。而創新也需要奮鬥,是思想上的艱苦奮鬥。華為由於幼稚不幸地進入了信息產業,我們又不幸學習了電子工程,隨著潮流的一次次更替,被逼上了不歸路。創業者和繼承者都在銷蝕著自己,為企業生存與發展頑強奮鬥,絲毫不敢懈怠,一天不進步,就可能出局;三天不學習,就趕不上業界巨頭,這是嚴酷的事實。
任正非分析說,華為之所以能在2000至2003年的IT泡沫破滅的艱難時期活下來,是因為華為當時在技術和管理上太落後,而這種落後讓公司沒能力盲目地追趕技術驅動的潮流。但是,如今西方公司已經調整過來,不再盲目地追求技術創新,而是轉變為基於客戶需求的創新,華為再落後就會死無葬身之地。而且信息產業正逐步轉變為低毛利率、規模化的傳統產業。2005年10月,愛立信收購馬可尼;2006年3月,阿爾卡特與朗訊合並;2006年6月,諾基亞與西門子合並。這些兼並和整合為的就是應對這種挑戰。華為相對還很弱小,要生存和發展就必然麵臨更艱難的困境,隻能用在別人看來很“傻”的辦法,就是艱苦奮鬥。
華為不戰則亡,沒有退路,隻有奮鬥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任正非指出,華為走到今天,在很多人看來已經很了不起、很成功了。有人認為創業時期形成的“床墊文化”、“奮鬥文化”已經過時了,可以放鬆一些,可以按部就班,這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