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第五節不創新才是最大的風險——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創新雖然艱難,但它是唯一的生存之路,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任正非曾對員工說:“華為選擇了通信行業,就是選擇了一條不歸路。1998年華為公司的產值將近100億元,但也僅相當於朗訊公司的1/25、IBM的1/65。在電子信息產業中,要麼成為領先者,要麼被淘汰,沒有第三條路。我們的競爭對手太強大了,我們要在夾縫中求生存,就要掌握核心競爭力,慢慢壯大自己。” 

回顧華為的成長,任正非打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說,華為是吃著跨國公司扔下的雞肋長大的,當時,跨國公司無暇顧及中國的農村、縣城,而華為就是從縣城開始做起,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任正非靠著這些“雞肋”成長起來後,他的與眾不同此時顯露了出來,放著舒服舒服賺錢的生意不做,自己搞起了研發,開始以更快的速度蠶食跨國公司盤踞的高端市場。  

如今,全球化進程中更多顯現為這樣一種趨勢:隻有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力量,才能迅速改變整個國家社會財富的累積方式;隻有掌握核心技術力量,才能快速改變整個民族、國家的地位。一個依賴和模仿他人技術的國家,永遠不會獲得世界的承認。

所以,華為在研究費用上“敢於花錢”是出了名的。華為員工的收入一流,研發人員的人均費用為每年25萬美元,費用開支同樣也是一流的。

1996年,華為在研發上計劃投入1億多元,年終結算發現,研發部還剩下幾千萬。任正非知道後說了一句話:“不許留下,全部用完!”研發部隻得將設備全部更新了一遍,換成了最好的。   

華為的員工小楊透露:華為的研發費用、開發費用和基本的管理費用都相當高。華為工作人員出差,每人每天補貼標準是500元。華為各地研發中心租用的寫字樓都是五星級的。例如,上海研究所租用了金茂大廈和信息大廈,金茂大廈1年的花費就達1億元,信息大廈租價更高。華為市場部說:五年以後要讓客戶嚇一跳,把他們震撼住,放心地把合同給我們。  

另外,任正非還在《創新是華為發展的不竭動力》一文中高調表明自己的態度:

信息產業進步很快。它在高速發展中的不平衡,就給小公司留下了許多機會。不像一些傳統產業,如飛機製造,它的設計理論已進入經典熱力學,大公司充滿了經驗優勢。而且數十年來,他們申請了無數的專利,使這種優勢法製化。繞開專利,製造成本就會很高。沒有競爭力,完全購買人家專利,如何能夠超越?沒有一場技術革命,沒有新的技術突破,超越這些傳統公司,越來越困難。

而信息產業不同,昨天的優勢,今天可能全報廢,天天都在發生技術革命。在新問題麵前,小公司不明白,大公司也不明白,大家是平等的。華為知道自己的實力不足,不是全方位地追趕,而是緊緊圍繞核心網絡技術的進步,投注全部力量。又緊緊抓住核心網絡中軟件與硬件的關鍵中的關鍵,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在開放合作的基礎上,不斷強化自己在核心領域的領先能力。

……

華為持續每年提取大於銷售收入的10%用於研究開發,繼續把最優秀的人才派往市場與服務前線,通過技術領先獲得機會窗的利潤,又將利潤用於研發,帶動更多的突破,未來十年一定是華為大發展的十年。華為的員工平均年齡二十七八歲,十年後才三十七八歲,正當好年華,他們前赴後繼,繼往開來,一定會在未來十年內推動華為的發展與進步。

馬克思說過,在科學的入口處正像地獄的入口處,這是那些把有限的生命投身於無限的事業中,曆經磨難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創新雖然艱難,但它是唯一的生存之路,是成功的必經之路。

有創新就有風險,但絕不能因為有風險,就不敢創新。回想起來,若不冒險,跟在別人後麵,長期處於二三流(水平),我們將無法與跨國公司競爭,也無法獲得活下去的權利。若因循守舊,也不會取得這麼快的發展速度。

任正非一直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力量”,從華為成立之日起,任正非看重的就是創新。在他看來,機會、人才、技術和產品是公司成長的主要牽引力。在這四種牽引力中,人才所掌握的知識處於最核心的地位,而資本則被擱置在牽引力之外。這是一種與傳統理論完全相反的理念。   從這個理念出發,華為確立了“人力資本不斷增值優於財務價值增值”的發展原則。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