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交友要交心(2 / 2)

吃古通今

馬克思與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巨人之間的友誼,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誼都沒法比的。

1848年大革命失敗後,恩格斯不得不回到曼徹斯特營業所從事商務活動。這使恩格斯十分懊惱,他曾不止一次地把它稱作是“該死的生意經”。並且多次下決心:永遠擺脫這些事,去做他喜愛的政治活動和科學研究。然而,當恩格斯想到被迫流亡英國倫敦的馬克思一家生活困窘,經常以麵包和土豆充饑時,他就拋開棄商念頭,咬緊牙關堅持下去,並取得了成功。恩格斯這樣做為的是能在物質上幫助馬克思,從而使朋友,也使共產主義運動最優秀的思想家得到保存,使《資本論》早日寫成並得以出版。

恩格斯每個星期都將一張張一英鎊、二英鎊、五英鎊或十英鎊的彙票從曼徹斯特寄往倫敦。1864年,恩格斯成為曼徹斯特歐門──恩格斯公司的合夥人,開始在物質上對馬克思大力援助。幾年後,他把公司合夥股權賣出,每年贈給馬克思350英鎊。這些錢加起來,大大超過恩格斯的家庭開支。

馬克思以事業為重,接受了好友的無私幫助。他們之間的親密無間,無論在金錢上還是在學問上,都是不分彼此的。

雖然他們分開了20年,但他們在思想上的共同生活並沒有終止。他們每天要通信,談論政治和科學問題。在一段時間,馬克思把閱讀恩格斯的來信看作是最愉快的事情。他常常拿著信自言自語,好像正在和恩格斯交談似的。

“嗯,不對,反正情況不是這樣……”

“在這一點上你對了!”

馬克思說著說著竟高興得流出了眼淚。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那樣地相互尊重,在他們看來,任何人對他們的思想和著作的批評都不及他們彼此交換意見那樣意義重大。

隻要有機會,恩格斯便擺脫商務,跑回倫敦。他倆天天見麵,不是在這個家裏,就是在那個家裏。討論問題時,他們在屋子裏各自沿著一條對角走來走去,一連談上幾個鍾頭。有時兩人一前一後,半晌不吭一聲地踱步,直到取得一致的意見為止。於是,兩人就放聲大笑起來。

1867年8月16日,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這天淩晨兩點,馬克思向他的戰友報告說,《資本論》第一卷所有印張的校對工作全部結束。他興奮極了,寫信對恩格斯說:

“這一卷能夠完成,隻是得力於你!沒有你為我作出的犧牲,這樣三大卷的大部頭著作是我不能完成的,我擁抱你,感激之至!”

《資本論》於1867年9月14日在德國漢堡出版,這是整個國際工人運動中,具有偉大意義的大事,也是兩位巨人友誼的結晶。

這種理解的友誼是那樣深厚,甚至一直延續到馬克思逝世之後。

馬克思在病重期間,曾告訴女兒愛琳娜說,希望恩格斯能為他尚未出版的《資本論》第二卷和第三卷“做出點什麼”來。當然,即使馬克思沒有提出這樣的要求,恩格斯也會去做的。

從1883馬克思逝世時起,整整10年,恩格斯放下自己的工作,盡力從事《資本論》後兩卷手稿的整理、出版,補充了許多材料,重新撰寫了一些篇章,使《資本論》得以在1885年和1894年問世。

老夫子點評:馬克思對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說自己總是踏著恩格斯的腳印走。而恩格斯總是認為馬克思的才能要超過自己,在他們的共同事業中,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資本論》這部經典著作的寫作及出版,就是他們偉大友誼的結晶。俗話說,人生得一知己足已。得友如此,夫複何求!

鏈接共享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誌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誌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列子·湯問》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師,他的琴術很高明,鍾子期則善於欣賞音樂。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在登高山。鍾子期高興說:“彈得真好啊!我仿佛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著流水,鍾子期又說:“彈得真好啊!我仿佛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