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愚公長息曰:“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語出《列子·湯問》)
雖然我死了,還有兒子存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但山不會增加土石,還怕挖不平嗎?對愚公移山,很多人都在為什麼要移山上鑽牛角尖。其實,愚公移山的可取之處並不在此,而在於怎樣移山,以一種怎樣的態度、決心去移山。人一生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總要和困難打交道。人生之旅上,要麼是困難吞沒懦夫,要麼是強者征服困難。
《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好的啟示。
太行山和王屋山方圓七百裏,高有七八萬尺,本來在冀州的南麵,河陽的北麵。在兩座山的北麵,有一位老者叫愚公,年齡有大約九十歲了,住在大山裏麵。一家人出入山裏,感到十分不便。於是愚公決定帶領一家人開山修路,使道路一直通達到河之南,漢水之北。
愚公帶領家人來到山麵前,挖出石頭和土塊,用箕籠把它運到渤海的盡頭。大家不畏困難,風餐露宿,戰天鬥地,寒暑季節變換才回一次家。
河曲有一個叫智叟的老頭勸愚公:“你真是太愚蠢了,你自己行將就木,力量微薄,連山的一根毫毛也動不了,又能把這兩座大山怎麼樣呢?”
愚公歎說:“你可真是頑固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而這山不會一天比一天加多,又怎麼會挖不平呢?”智叟河曲無言以對。
山神聽到了這番話,就報告了天帝。天帝為愚公的誠心所感動,就命令兩個神仙把這兩座山背走,一座擺在朔方東部,一座擺在冀州南部。從此以後,冀州之南,河陽之北,便沒有阻塞了。
太行、王屋兩山最終不是愚公極其後輩們移走的,而是由神仙移走的。列子如此結束寓言,想來原因有二:一是為了讓後人少鑽牛角尖,認為愚公是蠻幹;二是強調愚公在麵對困難時所表現出來的勇氣、決心和一種必勝的信念。
我們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學習他“不斷挖山”的精神。一個人搬掉一塊石頭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搬石頭,子子孫孫永遠搬石頭。在挖山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比如吃飯問題、穿衣問題、工具問題、傷病問題、有人說閑話的問題等等。可是無論遇到什麼問題,愚公都沒有動搖,而是矢誌不渝,挖山不止。
愚公移山精神的精髓,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和實幹。隻要信仰正確、信念堅定、信心充足,埋頭實幹,就會成就一番事業。
人們常說,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立下雄心壯誌,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因難。愚公移山的故事再次證明了這個道理。
吃古通今
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緣的新疆阿克蘇市市郊,有一道綿延15.8公裏、占地4.7萬畝的綠色屏障,這就是被當地人稱為“綠色長城”的柯柯牙綠化工程創造的生態奇觀。從1986年起,阿克蘇地區四任地委書記連續16年帶領幹部群眾義務勞動,在柯柯牙荒漠上建起了這道在衛星照片上都能清晰可辨的寬幅林帶,譜寫了一曲人進沙退的壯麗篇章。柯柯牙是維吾爾語“綠色的山坡”的意思。然而長久以來,那裏隻是溝壑縱橫的亙古荒原、寸草不生的荒漠地帶。每年春夏,東北風夾雜著柯柯牙荒漠的沙塵撲向阿克蘇,市民隻能緊閉門窗,不帶口罩、頭巾就不能出門,嚴重時一米開外的人都無法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