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貨幣:一場金融學的啟蒙 (1)(1 / 2)

貨幣的含義:“錢”是什麼東西

魏晉時期有個重臣名王衍,字夷甫。王夷甫是“竹林七賢”之一王戎的胞弟,和王戎一樣是聞名的風流名士,為人清高,從不說及“錢”字。他視錢為墮落肮髒的化身,從來不碰。一日,他的妻子想試一試他,就把銅錢串起來在他的床邊繞了一圈。王夷甫醒來,無法下床,便大聲呼叫婢女:“快拿開阿堵物!”“阿堵物”,是當時人的口語,意思是“這個東西”。由於王衍的這個典故,從此,“阿堵物”成了“錢”的別名,並且帶有輕蔑的意味。

“錢”,實際上就是貨幣的俗稱。世人對它褒貶不一,有人把它與寶貴的時間相提並論:時間就是金錢;也有人視為糞土,大罵它是人類靈魂的迷藥。那麼,錢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了解金融學,首先要了解貨幣。貨幣是開啟金融學的一把鑰匙。雖然我們每天都要與貨幣打交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並不多。比如說,你能想象隨處可見的貝殼曾經是古代通用的“錢”嗎?從曆史上說,人類的貨幣經曆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地演變。除了玉米,貝殼、布帛、可可豆、鯨魚牙都曾經被當作貨幣使用。

是什麼讓貨幣這麼神奇?似乎什麼東西都可以拿來充當貨幣。

事實上,在曆史上,不同地區都曾有過不同的商品被充當過貨幣,後來逐漸過渡為金銀等貴金屬。而隨著商品生產的發展和交換的擴大,金銀等貴金屬的供應越來越不能滿足對貨幣日益增長的需求,所以後來又出現了紙幣。到20世紀時,金銀等金屬貨幣漸漸地退出了貨幣舞台,紙幣和銀行支票成為各國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那麼,世界上有那麼多的貨幣,我們使用的又是哪一個幣種呢?

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隻使用一種紙幣,並由中央銀行發行和控製。不過也有多個國家使用同一種貨幣的。如歐盟國家普遍使用歐元,歐元是在歐洲聯盟內部自由流通的等值貨幣。另外,一個國家也可以選擇別國的貨幣作為法定流通貨幣,如巴拿馬就選擇美元作為法定貨幣。而在英國,在不同的自治體還可發行不同版的貨幣,英格蘭、蘇格蘭或甚至偏遠島的澤西島、根西島都擁有各自發行的不同版本的英鎊,並且可以在英國境內的所有地區交易。但是隻有英格蘭英鎊才是國際社會唯一承認的交易貨幣,其他版本的英鎊在英國境外可能會被拒絕收受。

如果要了解金融在經濟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僅僅這些還不夠,貨幣的本質才是我們最需要了解的東西。哈伯特曾有一句名言:“在一萬人中隻有一人懂得通貨問題,而我們每天都碰到它。”這裏這個“人”指的就是貨幣。貨幣貌似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

19世紀中葉英國有一位議員格萊頓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在研究貨幣本質中受到欺騙的人,比談戀愛受欺騙的人還要多。”自從經濟學產生以來,關於“貨幣”這個問題經濟學家們爭論不休,直到今天,依然存在一些爭論。相比之下,馬克思關於貨幣的定義顯得更為讓人信服。

馬克思的理論認為,貨幣是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換發展和價值形態發展的必然產物。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貨幣執行著五種職能: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概括起來說,貨幣主要有三項主要功能:交易媒介、記賬單位和價值儲藏。

交易媒介指的是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東西換成貨幣,然後去購買自己所需要的其他東西,記賬單位是指貨幣可以作為經濟社會中價值衡量的手段,如同用斤兩稱重一樣,貨幣可以被用來衡量商品和服務的價值;價值儲藏是指貨幣具有跨越時間段的購買力,因此貨幣有儲藏價值。這一點十分重要,因為人們並不想在獲得收入時就全部花掉。

商品貨幣——“以物易物”到貨幣做“媒”

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以狩獵為生。開始時,由於狩獵工具非常原始,捕獲的獵物常常不夠吃,所以獵物都是由部落統一分配。後來,部落裏有一個聰明的小夥子發明了弓箭,捕獲的獵物就多了起來。但是這個做弓箭的人自己親自參加捕獵所獲得的食物卻沒有他製作一張弓與別人交換得到的食物多,於是他索性不參加狩獵了,一心製作弓箭,然後與別人交換食物。於是,部落裏由此出現了分工和交換。後來,隨著分工的擴大,又出現了一些製作別的物品的人,他們也像這位聰明的小夥子一樣拿自己製作出來的物品去交換自己所需要的東西。

《周易·係辭傳》裏說到:“日中為市,召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貨通。”這裏說的就是以物易物的場景。它的意思是,中午的時候形成市場,把附近的很多貨物都聚集起來,人們前來進行交換,各自進行交易後離開,每個人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