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交換有一種弊端,就是無法實現等價交換。為了實現等價的交換,人們就用一種其他的東西作為交換的媒介,比如法國人用獸皮,阿茲特克人用可可豆,印度原始居民用杏仁,玉米等等,這些東西就是原始的商品貨幣。從此,人類開始以貨幣作為商品交換的媒介,結束了單純“以物易物”的年代。
美國著名的金融學家米什金在其著作《貨幣金融學》中提到,任何履行貨幣功能的物品必須是被普遍接受的——每個人都願意用它來支付商品和服務。一種對任何人而言都具有價值地物品是最有可能成為貨幣的。於是,經過長期地自然淘汰,商品貨幣發展到後期,人們自然的選擇金銀等貴金屬作為支付貨幣。使用金屬貨幣的好處是它需要人工製造,無法從自然界大量獲取,同時還易儲存。於是,數量稀少的金、銀和冶煉困難的銅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幣金屬。
隨著文明的發展,人們逐漸建立了更加複雜而先進的貨幣製度。人們開始鑄造重量、成色統一的硬幣。這樣,在使用貨幣的時候,既不需要秤重量,也不需要測試成色,方便得多。硬幣上麵通常印有國王或皇帝的頭像、複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以免偽造。
中國最早的金屬貨幣是商朝的銅貝。商代在我國曆史上也稱青銅器時代,當時相當發達的青銅冶煉業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交易活動的增加。於是,在當時最廣泛流通的貝幣由於來源的不穩定而使交易發生不便,人們便尋找更適宜的貨幣材料,青銅幣應運而生,人們將其稱為銅貝。隨著冶煉技術的發達,銅不再是稀貴的金屬,人們開始用更加難以獲得的金和銀作為鑄造硬幣的金屬材料。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金銀都是被普遍使用的貨幣。16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大量來自美洲的黃金和白銀通過西班牙流入歐洲,金銀貨幣更加得到了在世界範圍內的流通。
在金融學中,由貴金屬或其他有價值的商品構成的貨幣統稱為商品貨幣。
在人類發展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在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中,金屬貨幣都發揮了交易媒介的功能。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金屬貨幣還是被淘汰了,原因在於金屬貨幣太重了,使用不方便,並且流通困難,很難從一地運送到另一地。
因此,紙幣也就應運而生了。
揭開紙幣的蓋頭:紙幣是貨幣嗎
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出現了一種“交子”,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北宋初年,成都一帶商業十分發達,通貨繁忙,而當時鑄造的鐵錢卻流通不暢。於是當地16家富戶開始私下印製一種可以取代錢幣、用楮樹皮造的券,後來被稱作“交子”。當地政府最初想取締這種“新貨幣”,但是這種“新貨幣”在經濟流通中作用十分明顯,於是政府決定改用官方印製。
《成都金融誌》中的文字解釋:“北宋益州的‘交子鋪’實為四川曆史上最早的貨幣金融機構,而益州的交子務則是最早由國家批準設立的紙幣發行機構。”“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
今天,我們已經不用金元寶或銀錠、銅板買東西了,而是用一些“紙”。這些“紙”的價值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它卻有神奇的力量。它可以換來任何你想要的東西,甚至連黃金也可以交換,這似乎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在商品貨幣時代,金屬貨幣使用久了,就會出現磨損,變得不足值。人們就意識到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東西代替金屬進行流通,於是就出現了紙幣。紙幣在貨幣金融學中最初的定義為發揮交易媒介功能的紙片。最初,紙幣附有可以兌現金屬貨幣的作用,後演變為不兌現紙幣。不兌現紙幣是不能兌換成黃金或者白銀的,但它卻擁有同樣的購買力,它的購買力源於政府的權威和信譽。隻要政府宣布它為法定償還貨幣,那麼在支付債務時,人們都必須接受它。這樣一來,由於紙幣比金屬貨幣輕得多,流通方便,加上不需要耗費昂貴的原材料,於是很快就被人們接受了。
事實上,接受紙幣也是需要一些條件的。隻有人們對貨幣發行當局有充分的信任,並且印刷技術發展到足以使偽造變得極為困難的高級階段時,紙幣方可被接受並成為交易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