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貨幣:一場金融學的啟蒙 (2)(2 / 2)

“寶貴的金子”——金本位製度

傳說15世紀中葉,秘魯利馬附近的一個奴隸製國家——印加帝國有著大量的黃金。帝國內的所有神廟和宮殿,都鑲有大量的黃金,很多普通家庭都收藏著黃金,女人也大都佩戴有黃金飾品。

好景不長,印加帝國璀璨的黃金終於引來了侵略者。公元1525年,為了把印加帝國的巨量黃金占為己有,西班牙殖民者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領殖民軍入侵印加帝國。用了七年的時間,皮薩羅的軍隊終於攻占了印加帝國,並且挾持了印加帝國的國王阿塔瓦爾帕。皮薩羅要求國王交出40萬公斤黃金,否則就殺了他。國王被迫答應了皮薩羅的要求,下令國民交納黃金。誰知心狠手毒的皮薩羅在收到巨量的黃金後還是把國王阿塔瓦爾帕殺害了。

之後,皮薩羅攻進了印加帝國的首都庫斯科。他以為這下可以把印加人曆來聚斂的黃金全部弄到手了。但情況卻沒有那麼樂觀。皮薩羅率軍占領庫斯科之後,到處搜尋黃金。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隻在庫斯科城近郊的一個洞穴裏,發現了一些黃金器皿和一些金子做成的螃蟹、蛇、鳥等珍貴的物品,但是就是沒有找到傳說中巨量的黃金。後來聽說,印加人把黃金藏起來了,於是皮薩羅派了大量的人去搜尋,還是沒找到。直到1911年,還有一些考古學家前去尋寶,卻都一無所獲。

尋找黃金一直是推動人類前進的動力之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起初也是為了尋找黃金。在他發現美洲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者首要的任務就是掠奪黃金。據統計,在葡、西入侵拉丁美洲的300年中,這兩個國家共運走黃金250萬公斤,白銀1億公斤,可謂是數量驚人。

黃金,隻不過是一種金屬,除了裝飾之外,沒有什麼其他重要的用途,可它為什麼具有這樣強大的魔力呢?這都是因為它代表著貨幣,是財富的代表。

由於黃金長期扮演著貨幣的角色,所以後來產生了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製度,即金本位製度。在金本位製下,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幹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彙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來決定。

英國最早實行金本位製,國家規定了紙幣與黃金的固定比價,於是紙幣可以自由兌換黃金。1821年英國以法律的形式在本國確立了金本位製。英國此時的繁榮和強大鼓勵了其他的國家效仿,在此後的半個多世紀裏,世界各主要工業國相繼采用了金本位製,於是黃金成了統一的世界貨幣。國際貨幣體係也走入了它的第一個階段——國際金本位時代。

金本位製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曆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製:金幣本位製、金塊本位製、金彙兌本位製。其中金幣本位製是最典型的形式,狹義上說,金本位製就是指該種貨幣製度。金幣本位製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製,盛行於1880—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製度的三大特點。在這種製度下,假如英鎊貶值低於5美元的平價,那麼將會刺激黃金從英國流到美國,這樣的轉移將會增加美國的貨幣供給,而減少英國的貨幣供給,那麼英鎊會升值,回到5美元的平價水平。因此,在金本位製下,彙率有自動調節的力量,但不能體現出兩國貨幣購買力的差別。隻要各國遵循金本位製度的規則,維持貨幣發行的黃金準備以及貨幣可自由兌換成黃金,彙率就會保持固定不變。因此,金本位製度決定了一個國家不能控製它的貨幣政策,因為它的貨幣供給是由國家之間的黃金流動決定的。雖然正如格林斯潘指出的那樣,金本位牢牢的遏製了通貨膨脹的泛濫勢頭,但金本位製度本身的局限性,也決定了它必然隨著曆史的發展而被淘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英國為了籌措軍費大量發行紙幣,同時從美國購買軍用物資支付了大量的黃金。紙幣發行量劇增,黃金儲備量急劇下降,原先紙幣和黃金的比價無法維持。英國不得不在戰時停止英鎊兌換黃金,暫時放棄金本位製。在1929—1933年世界經濟大危機中,英國的金本位製徹底崩潰。

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過後,各國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製隨之告終。隨著美元的漸漸崛起,布雷頓森林體係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