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興衰與金融變局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後,美國《新聞周刊》發表言論說:“21世紀的美國必須調整自身,以便適應在世界格局中相對平凡的地位,就像20世紀的英國在帝國崩潰之後那樣。”
《華盛頓郵報》則直接把小布什與大蕭條時期的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相提並論,他們恰好都是共和黨人。金融危機使得美國人變得空前焦慮,不少人認為他們引以為豪的全球領導地位,正在一步步地喪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美國外交學會國際經濟問題高級研究員賈格迪什·巴格瓦蒂在2008年8月19日發表於英國《金融時報》的文章中,直截了當地稱美國已經成為了一個“利己”的霸權國家。他將美國形容為一個患上了“衰弱巨人綜合征”的典型案例。
金融危機對美國的影響可見一斑。美國由此可能在世界格局中處於相對平凡的地位,美國霸主地位不再,這無疑是金融變局與大國興衰之間最恰當不過的詮釋。美國的實力無疑在金融危機中得到了削弱。這首先表現在美國對全球資本市場的控製力上。大量的美國投資銀行、對衝基金、私人股權基金遭到嚴重的打擊,這些投資機構的崩潰使得美國的金融產品失去購買保障,造成嚴重的信貸緊縮。以及由此引發的企業實體倒閉,對美國的經濟實力影響不容小覷。
比這個更嚴重的,是對美國軟實力的削弱。如《新聞周刊》和《華盛頓郵報》所表示的那樣,公眾對美國的信賴度已經在減弱。美國經濟、社會模式在國際社會中的吸引力已經大打折扣。美國的國家信用也已遭到威脅。這一切都是因為美國的金融出現了巨大的問題。
一國的興衰與金融的關係密不可分。在美國金融業曾經一度發達的時期,美國一直穩坐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同時,金融業相對發達的西方各國也處於世界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體係普遍高度完善,能夠為其經濟發展提供相配套的金融服務。這正是西方經濟體之所以持續發達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謂金融強則國強。而一國的金融發達程度同樣是需要雄厚的國家實力作為支撐的。為什麼西方資本市場較新興市場發達,這與國家經濟的發展程度是息息相關的。
德國作家彼得馬丁和布魯諾用一本《資本戰爭》向世人闡述:資本是推動世界曆史發展的原動力。“假使沒有金錢,沒有與之相伴的投機活動,曆史肯定將呈現另外一副情形”。
曆史的軌跡已經證明,一個國家金融實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該國在世界政治版圖上的地位。每個經濟強國都必然要求有發達的銀行業或者資本市場作為支撐。要想成為經濟強國,就必須要成為金融大國。在通向金融大國的道路上,各國走的道路不盡相同。美國有發達的資本市場,銀行體係則相對薄弱;英國銀行體係和資本市場都比較發達;歐洲大陸國家擁有較為發達的銀行和保險體係,資本市場則相對薄弱。
在經曆了不同曆史道路後,中國正麵臨著一個更加複雜的局麵。那就是金融體係越來越綜合化,現代金融體係越來越需要綜合實力,任何單一方麵都不足以應對經濟全球化、市場一體化的形勢。為了適應這種形勢,國際資本市場都在不斷改革。中國正在走一條經濟富國的道路,金融業更該調整自己,以適應世界趨勢。
難以忘卻的記憶——“大蕭條”
時至今日,很多經曆過1929——1932年那段曆史的美國老人都不願意去回憶那段慘痛的記憶。
1929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空前未有的經濟危機,人民購買力不足,企業生產的產品嚴重過剩,大量糧食和牛奶向海洋裏傾倒。經濟危機導致1930年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嚴重下降。禍不單行,美國在1930年遭受了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1930年大饑荒至少造成了美國有800萬人以上被餓死, 約占總人口的7%。
據1932年9月《幸福》雜誌估計,1932年的美國有3400萬成年男女和兒童,而約占全國總人口的28%的人無法維持生計(1100萬戶農村人口未計在內),流浪人口達200萬。僅紐約一地1931年一年中記錄在案的餓斃街頭的案件就有20000餘起。這一時期出生的兒童身材矮小,被稱作“蕭條的一代”。全美有330萬兒童失學,女孩子為了養家糊口冒著懷孕的危險以10美分一次的價格到街上賣淫。由於長期的營養不良,當美國參加二戰需要補充大量兵員時,因體質不合格遭淘汰的達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