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金融危機:一場人性的博弈 (1)(2 / 3)

民不聊生,所以當時的總統胡佛被認為是美國最差的總統。

當時的慘狀印記般深深地印在人們的腦海中。此後,人們就用“大蕭條”指代那一段曆史。“大蕭條”就是指1929年至1932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

1929年經濟大蕭條的影響比曆史上任何一次經濟衰退都要來得深遠。這次經濟蕭條是以農產品價格下跌為起點的。首先發生在木材的價格上(1928年),這主要是由於蘇聯的木材競爭的緣故,但更大的災難是在1929年到來的,加拿大小麥的過量生產,迫使美國壓低所有農產品產地基本穀物的價格。不管是在歐洲,美洲還是澳洲,農業衰退由於金融的大崩潰而進一步惡化,尤其在美國,一股投機熱導致大量資金從歐洲抽回,隨後在1929年10月發生了令人恐慌的華爾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國銀行家收回了給奧地利銀行的貸款,但這並不足以償還債務。

這場災難使中歐和東歐許多國家的製度破產了:它導致了德國銀行家為了自保,而延期償還外債,進而也危及到了在德國有很大投資的英國銀行家。資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業化國家中都帶來了出口和國內消費的銳減。沒有市場必然導致工廠關閉,貨物越少,貨物運輸也就越少,最終會危害船運業和造船業。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數據)。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這樣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據估計,大蕭條時間,世界的錢財損失達2500億美元。

關於這次大蕭條產生的原因,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弗裏德曼認為:對於這場大蕭條,美聯儲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責任。在大蕭條時期,一些銀行的倒閉非常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美聯儲本應及時幹預,恢複公眾的信心。但美聯儲偏偏默許了銀行的倒閉,未采取任何強有力的行動,終於釀成了金融係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麵,於是就出現了倒閉—擠兌—倒閉的惡性循環。由於流通現金―存款比率和準備金―存款比率的增加,降低了貨幣乘數,因而急劇地使貨幣存量減縮。所以,弗裏德曼認為大蕭條的產生與美聯儲的政策直接相關,因此應運用貨幣政策的調整來解決大蕭條的問題。這也成為後來對大蕭條的主流解釋。

金融危機:驅之不散的“陰霾”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世界曆史上曾發生過6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機。

第一次就是1637年的鬱金香狂熱。上文介紹到,在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一種絲毫沒有重大使用價值的花被當作投資對象瘋狂地投機。現在人們普遍都認為,這是現代金融史上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投機泡沫。

第二次前文也提到過,即1720年南海泡沫。這一事件給整個倫敦金融業帶來了巨大的陰影。第三次是1837年恐慌。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接著是1907年銀行危機。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托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此後不久,如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所宣稱的那樣:“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製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曆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銀行危機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