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金融危機:一場人性的博弈 (1)(3 / 3)

1929年大崩潰,這是整個美國有史以來形勢最為嚴峻的時刻。

最後一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就是不久前的“黑色星期一”了。1987年的某個星期一的早晨,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成了華爾街的大崩潰。標準普爾指數下跌了20%,有富翁當日跳樓身亡,令無數人陷入了恐慌。格林斯潘後來運用利率杠杆挽救了這場危機,它沒有持續太長時間。

為什麼金融風暴驅之不散?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

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次貸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

金融風暴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麵的動蕩。

由2006年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華爾街風暴,到2008年已經完全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個過程發展之快,數量之大,影響之巨,可以說是人們始料不及的。大體上說,可以劃成三個階段:一是債務危機,借了住房貸款的人,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引起的問題。第二個階段是流動性的危機。這些金融機構由於債務危機導致的一些有關金融機構不能夠及時有一個足夠的流動性對付債權人變現的要求。第三個階段,信用危機。就是說,人們對建立在信用基礎上的金融活動產生懷疑,造成這樣的危機。

日本泡沫經濟——一個泡沫的膨脹與破裂

日本泡沫經濟一直是世界經濟學家熱議的內容,泡沫經濟把日本的經濟拖入了十年的長期衰退中。近幾年開始,在經曆了長期的零利率之後,日本的經濟終於有所回升。

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經濟強國(美國、日本、西德、英國和法國)在紐約廣場飯店達成“廣場協議”。當時美元彙率過高而造成大量貿易赤字,為此陷入困境的美國與其他四國發表共同聲明,宣布介入彙率市場。此後,日元迅速升值。當時的彙率從1美元兌240日元左右上升到一年後的1美元兌120日元。由於彙率的劇烈變動,由美國國債組成的資產發生賬麵虧損,因此大量資金為了躲避彙率風險而進入日本國內市場。當時日本政府為了補貼因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擊的出口產業,開始實行金融緩和政策,於是產生了過剩的流通資金。引發了巨大的投資泡沫。

日本泡沫經濟是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初期出現的一種經濟現象。一般是指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間的4年零3個月的這段時期。這是日本戰後僅次於60年代後期的經濟高速發展之後的第二次大發展時期。

這次經濟發展浪潮受到了大量投機活動的支撐,因此隨著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出現大倒退,此後進入了大蕭條時期。

1985年到1986年期間,隨著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雖有所下降,但是國內的投機氣氛依然熱烈。1987年,投機活動波及所有產業,當時樂觀的觀點認為隻要對土地的需求高漲,那麼經濟就不會衰退,而且市場也鼓勵人們不斷購買股票,聲稱股票從此不會貶值。

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迎來了最高峰。當時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於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得到實業的支撐,所以泡沫經濟開始走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