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發布《關於控製土地相關融資的規定》,對土地金融進行總量控製,這一人為地急刹車導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經濟加速滑,並導致支撐日本經濟核心的長期信用體係陷入崩潰。此後,日本銀行也采取金融緊縮的政策,進一步導致了泡沫的破裂。由於土地價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了極大風險。當時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紛紛暴露,對日本金融造成了嚴重打擊。
1989年12月29日,日經平均股價達到最高38915.87點,此後開始下跌,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萬點,僅達到1989年最高點的一半,8月,進一步下跌到14000點左右。大量賬麵資產在短短的一兩年間化為烏有。
毫無疑問,日本泡沫經濟生成和破滅的原因是複雜的,包括製度、結構和政策等各方麵因素。但日本經濟經曆的泡沫比所帶來的繁榮與蕭條,也給我們以一定的啟示。政府必須綜合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避免出現人們非理性投機而導致的虛偽性繁榮。
美國金融風暴是怎樣產生的
2008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其勢如暴風驟雨,所過之處,國家經濟放緩、百姓收入下降、失業裁員之聲遍起。即使是在中國,我們普通老百姓也感受到了陣陣寒意。究竟是什麼引發了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呢?“千裏之堤,毀於蟻穴”,今天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起因隻不過是當初並不起眼的次貸危機。
2007年初,大西洋彼岸刮起了一場 “金融颶風”,以美國著名的住房抵押貸款公司為代表的貸款機構、以美林為代表的投資銀行,以及以花旗為代表的金融超市等成為這場“金融颶風”的直接風眼,同時,大大小小的對衝基金、海外投資者等都遭受了颶風的波及。眾多金融機構暴露出的巨額虧損消息,一時成為美國社會的熱點新聞。美國大多數人認為這隻是美國金融的一次小感冒,直到2007年下半年,有關金融危機的報道和評論逐漸平息下來,人們似乎又恢複了平靜的生活,人們已經暫時忘記了次貸事件。
然而,2008年初,有關次貸危機的報道再次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不斷出現的壞消息提醒人們次貸危機不僅沒有結束,反而是在向縱深方向發展。這不是一場感冒,而是實實在在的一場危機,從虛擬經濟波及實體經濟,人們的生活已經受到影響,破產、倒閉、裁員、減薪,壞消息一個接一個,全世界的神經都隨之緊繃了起來。
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危機怎麼來得如此急促?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伴隨著經濟下滑、工作崗位減少、收入降低等一係列的連環事件,人們切實感受到一場新的危機已經來到身邊。要了解這場危機的來龍去脈,必須首先了解什麼是“次貸危機”。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大意是說有一個中國老太太和美國老太太,中國老太太攢了一輩子的錢,到了臨死前才攢夠了買新房的錢,才住上了新房,而美國老太太則先貸款,住進了新房,到死貸款也還完了,她也因此住了一輩子的新房。這個經濟故事的寓意很明顯,稱讚美國老太太的提前消費、透支消費行為,在同樣的環境下,隻不過是稍稍改變了消費模式,美國老太太就能提前住了一輩子的新房,而中國老太太卻是固執己見,在臨死前才圓了自己的住房夢。
在美國,大多數人崇尚提前消費,在住房方麵更是如此,“貸款買房”的製度就是一種非常好的金融製度。一般它要求貸款者付至少20%的首付款,表示貸款者的責任心;其次,貸款的總數不能超過貸款者年收入的4倍,也就是說年收入10萬元的家庭,銀行頂多借給你40萬元買房子。這是最基本的金融產品,這個產品使很多原來買不起房子的年輕夫妻可以擁有一處自己的房子,實現了他們的“美國夢”,同時激活了相關的經濟。在這種製度下,銀行與貸款者的責任與風險都非常清楚:貸款者知道如果付不出每個月的貸款就有可能失去房產和20%的首付款;銀行知道如果呆賬達到一定程度就會被政府關閉,取消營業資格。在責任與風險的平衡下,社會活動平穩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