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秘密的活學活用(19)(3 / 3)

“將自己填滿”,的確對人際關係的建立和改善大有裨益。

比如愛,如果你想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別人的愛,首先就要用愛充實自己,直到心靈完全被愛充盈,然後你就可以去給予。別人得到你給予的愛,也會將他們的愛反饋給你,讓你吸引到更多的愛。從充實愛到給予愛,再到吸引愛,這就是關於愛的吸引力的實現過程。

充實自我不僅僅是充實愛,它包括很多方麵。從大的方麵來說,主要包括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麵。吸引力法則以思想意識為主導,充實自我也應以精神充實為主要內容。

古阿拉伯學者阿布爾·法拉治說:“缺乏智慧的靈魂是僵死的靈魂。若以學問來加以充實,它就能恢複生氣,猶如雨水澆灌荒蕪的土地一樣。”智慧是永無止境的,在它麵前,人總顯得那麼匱乏和空虛。

從前有—個小和尚,他離開家鄉到處尋找名師,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為。後來,他終於找到了一位高僧,懇求高僧收他為弟子。高僧見他一片誠心,又天資聰慧,便收下了他。

兩年後,小和尚自以為學到了很多東西,得到了師父的真傳,便不想再繼續跟著師父參禪拜佛了,於是就向他的師父辭行,要下山去。

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並沒有阻攔小和尚下山,而是讓小和尚拿來一個缽子,然後讓他往裏麵裝一些石頭,裝滿為止。

高僧問小和尚:“缽子裝滿了嗎?”小和尚答:“滿了,再也裝不下什麼東西了。”高僧便抓了一把芝麻撒進去,然後晃了晃缽子,芝麻一會兒就不見了,接著高僧又抓起一把芝麻撒進去,晃了晃缽子,芝麻又不見了。

“缽子裝滿了嗎?”高僧再次問小和尚。小和尚慚愧地告訴師父:“看上去滿了,可是還能裝下很多東西。”

這時,高僧又取來一隻杯子,讓小和尚往裏麵倒水。小和尚看杯子滿了,就想停止倒水。

高僧卻說:“不要停,繼續倒。”結果缽子倒滿了水後,多餘的水都溢了出來。高僧這時候才讓小和尚停止倒水,然後問他:“滿了還裝得下別的東西嗎?”

小和尚明白了師父的一片苦心,請求師父原諒他的無知。

人自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了學習的過程。我們模仿父母的語言,學會了說話;我們進學校讀書,學到了知識;我們在社會上奔走,學會了友善待人。我們周圍的事物都能夠給與我們很好的啟迪。

學問淵博的人,能在生活中時時迸發出智慧的火光,進而照亮自己,引導別人。所以,隻要我們還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上,就不應自滿,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自己。

永遠不要抱怨

很多人都習慣於抱怨他人,比如,“我的老婆一直在耳邊喋喋不休”,“鄰居的小孩總是那麼淘氣”,“公司的同事一天比一天懶惰”,等等,他們總是把問題的焦點放在別人身上。其實,抱怨是於事無補的,它隻能吸引到更多使你抱怨的事物。

——瑪爾絲·西墨夫(作家、潛能研究專家)

抱怨,即對人或事感到不滿、對環境感到不適而進行的責怪、埋怨或牢騷。

抱怨是人際關係的病毒,它會侵到我們的頭腦裏,破壞友善的細胞,蒙蔽寬容的視聽,讓我們在吹毛求庇的交往中,失去我們應得到的友善。

卡耐基說:“在地獄中,魔鬼為了破壞人們之間的友愛,創造了一些惡毒的辦法,抱怨是其中最厲害的。它永遠不會失敗,就像是眼鏡蛇咬人一樣,總是具有破壞性,總是置人於死地。”所以,請不要抱怨。

通過吸引力法則,你應該認識到,即使你現在人際關係糟糕透頂,與人相處極其不順,甚至老是遭受別人的批評指責,你也可以扭轉這個局麵。

首先,在思想上改變自己關注的焦點,把注意力放在對他人的欣賞上,而不是抱怨。然後,你可以拿一張白紙,將他人的優點或你欣賞他們的地方一一寫下來。當你持續注意這些美好的東西時,你會發現更多值得你欣賞的東西,抱怨在這時就會漸漸消失。

生活中的確會有很多容易使人抱怨的事情,但這些事情並不是使你抱怨的決定性因素,它們隻是引發你生氣的一個導火索。你的抱怨是由於不願接受或者承擔本來屬於你的責任,而去找借口引起的。

當抱怨充斥你的腦子時,你便覺得世道那麼不公,為什麼上天眷顧每個人,但偏偏忘記你。你怨天尤人、牢騷滿腹,難以控製自己的情緒,於是你焦慮、憤怒,隨之職業道德沒有了,責任心沒有了,離你當初的理想目標更遠了——如此的周而複始,你隻會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