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子(1 / 2)

牧民

【原文】

凡有地牧民者,務在四時,守在倉廩。國多財則遠者來,地辟舉則民留處;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張則君令行。故省刑之要,在禁文巧;守國之度,在飾四維;順民之經,在明鬼神,祇山川,敬宗廟,恭祖舊。不務天時則財不生,不務地利則倉廩不盈。野蕪曠則民乃荒,上無量則民乃妄,文巧不禁則民乃淫,不障兩原則刑乃繁。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祇山川則威令不聞,不敬宗廟則民乃上校,不恭祖舊則孝悌不備。四維不張,國乃滅亡。

【譯文】

凡是占有土地而役使百姓的統治者,必須抓好農時,保障糧食儲備。國家富裕,遠方的百姓就會前來歸附。土地開墾,百姓方能安居樂業。糧食倉儲充足,百姓便知曉禮節。豐衣足食,百姓才懂得榮辱。君主遵守法度,六親才能團結堅固。“四維”得到發揚,政令才能貫徹執行。所以,減少刑罰的關鍵,在於禁止奇技淫巧;鞏固政權的法則,在於整治“四維”。教導百姓的要領,在於敬畏鬼神、祭祀山川、供奉祖先和尊敬宗親老臣。不抓好農時,就不可能增長財富;不重視土地利用,就沒有充足的儲糧。田野荒蕪廢棄,百姓將會怠惰;君主斂取無度,百姓就要妄為;不禁止奇技淫巧,百姓就會失去節製;不杜絕妄為和無節製這兩個根源,刑罰就會日趨繁瑣。不敬畏鬼神,小民就不會信從;不祭祀山川,威令就不會廣傳遠聞;不敬奉祖先,百姓就會犯上作亂;不尊敬宗親老臣,百姓就不會孝敬父母兄弟。“四維”得不到發揚,國家就會滅亡。

【原文】

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複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逾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譯文】

治理國家必須以“四維”為綱領。缺一維國家就會傾斜,缺兩維國家就岌岌可危,缺三維國家就會顛覆,四維皆無,國家就會滅亡。傾斜尚可以扶正,岌岌可危尚可以挽救,顛覆尚可以再建,滅亡了就沒辦法了。所謂“四維”是什麼呢?一是禮,二是義,三是廉,四是恥。禮,要求不違反等級製度;義,要求不去鑽營;廉,要求不掩飾過錯;恥,要求不去幹壞事。所以,不違反等級製度,君主的地位就會安穩;不去鑽營,百姓就不會弄虛作假;不掩飾過錯,行為就自然端正。不去幹壞事,就不會滋生邪惡之事。

【原文】

政之所行,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民惡憂勞,我佚樂之;民惡貧賤,我富貴之;民惡危墜,我存安之;民惡滅絕,我生育之。能佚樂之,則民為之憂勞;能富貴之,則民為之貧賤;能存安之,則民為之危墜;能生育之,則民為之滅絕。故刑罰不足以畏其意,殺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罰繁而意不恐,則令不行矣;殺戮眾而心不服,則上位危矣。故從其四欲,則遠者自親;行其四惡,則近者叛之。故知予之為取者,政之寶也。

【譯文】

政令所以能夠推行,是因為它順應民心,政令得不到推行,是因為它違背了民心。百姓討厭憂勞,君、王就應使他們安樂;百姓討厭貧賤,君主就應使他們富貴;百姓討厭危急,君主就應使他們安全;百姓討厭無後,君主就應使他們繁衍生息。能使百姓安樂,百姓才能為君主分擔憂勞;能使百姓富貴,百姓才能為君主忍受貧賤;能使百姓安全,百姓才能為君、王擔當危急;能使百姓繁衍生息,百姓才能不惜生命而效忠君主。所以,依靠刑罰不足以使百姓害怕,憑借殺戮不足以使百姓心服。刑罰繁多,而百姓並不畏懼,法令也就無法推行;殺戮眾生,則百姓內心不服,君主的地位也就搖搖欲墜了。因此,如果滿足了百姓上述四種願望,疏遠的自然會親近;如果強迫百姓去做上述四種討厭的事,那麼親近的也必然會叛離。於是乎,懂得了“取得必先給予”這個道理,便是掌握了治國安民的法寶。

立政

【原文】

國之所以治亂者三,殺戮刑罰,不足用也。國之所以安危者四,城郭險阻,不足守也。國之所以富貧者五,輕稅租,薄賦斂,不足恃也。治國有三本,而安國有四固,而富國有五事。五事,五經也。